欢迎访问甘肃经济信息网!
2006年甘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时间:2009-03-15
  • 点击:224
  • 来源:

一、2005年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2005年,全州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加强社会事业薄弱环节建设,州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面实现。

(一)经济增速再创新高,综合实力有所增强

按照年初确定的目标,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努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切实加强薄弱环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协调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十五”计划目标全面超额实现。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6.1亿元,增长11.5%,“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1.3%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23469万元,增长14.5%,“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4.9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272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14元,增长5.6%“十五”期间年均分别递增13.5%5.1%;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1亿元,增长12.4%,“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1.3%

(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25亿元,增长31.1%,“十五”期间累计完成59.76亿元,年均递增34.7%。全年完成退牧还草470万亩,“天保”工程3万亩,森林管护509.7万亩,退耕还林5.2万亩,治理“三化”草场526万亩;通过实施第二期第三批人饮工程,解决了60个村、4056户、2.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定西至新城公路、巴仁口至代古寺公路建成通车,舟曲至迭部公路舟曲过境段接近建成,临夏至合作二级公路、和政至合作、达九滩至赛尔龙、碌曲至青海河南县公路基本完成路基施工,迭部至九寨沟公路已开工建设。阿拉山等14座水电站完工或实现部分机组发电,合作安果尔、夏河晓河等11座水电站开工建设,全州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4.53万千瓦,增长43%。城镇民族特色化改造力度加大,合作市集中供热工程实现局部供热目标,合作市城区污水处理工程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卓尼柳林镇道路与排水管网建设正在抓紧进行,一批城镇民族特色化建设工程相继开工。项目前期工作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整体工作水平明显提高。全年有58个项目的可研、初设通过省、州级评审。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列入全省“十一五”规划十大百亿工程。

(三)重大产业战略实施步伐加快,特色产业新格局初步形成

全州实施农牧优势互补战略向纵深发展,5个试点县已累计建立各类种养殖示范户2800户,建成牧畜标准化暖棚160013.95万平方米,发展优质牧草种植基地13.82万亩,养殖奶牛7.25万头,育肥牛羊9万多头只,示范区养殖户年均收入1.5万元。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粮经饲种植比例由上年的65.126.18.8调整为62.527.99.6,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61万吨。

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力度不断加大,工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华羚、科瑞、燎原、首曲和草原兴发等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节能挖潜增效改造,夏河安多日产千吨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技改项目建成投产,碌曲忠曲金矿生产能力稳步增加,拉尔玛金矿建成投产。黄金、建材、畜产品加工、电力、藏药等工业支柱产业优势地位进一步增强。全州完成工业增加值4.89亿元,增长17.7%,“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3.1%

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集中力量改善了冶力关、腊子口等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条件,腊子口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正式纳入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拉卜楞寺、冶力关、腊子口、郎木寺等旅游景区知名度不断扩大,对外吸引力不断增强,旅游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全年旅游人数达139.67万人次,增长41.68%,综合收入达到2.51亿元,增长68.46%

(四)注重以人为本,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

启动实施了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牧民新村建设,开工建设牧民住宅1165户,8100名牧民从中受益,部分牧民实现定居。继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救济扶贫等工作,高度重视就业及再就业工作。全年及时支付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498万元,发放失业金459万元;发放低保补助金2050万元,确保了2.74万城镇困难人口的基本生活;争取灾后重建和灾民建房资金1246万元,帮助3310户灾民解决了住房问题;全州当年落实粮食直补资金取消农牧业税,农民负担比上年减轻了近1400万元,人均达25.6元;在58个村展开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基本解决4.73万绝对贫困人口和稳定解决3.3万低收入人口的温饱问题。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全年共培训劳务人员7.5万人次,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9.4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6%,劳务收入达1.35亿元,增长35.2%

(五)继续加强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能力有所提高

继续加大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农牧村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等教育项目实施顺利,“两基”攻坚16个项目已经完成,农牧村基础教育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合作市、临潭县实现“两基”目标,全州“两基”覆盖率达到30.4%。全年争取援藏资金2913万元,安排了一批旅游、教育、卫生、文化等建设项目。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州总人口为67.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41‰。

(六)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全州153户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基本完成。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组建了甘肃省工程咨询中心、甘肃省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甘南州分中心,出台了甘南州水电站建设项目核准程序,规范了水电站建设项目的核准工作。招商引资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5共签订各类招商引资项目58个,签约资金总额达24.34亿元。促成了省开发行为我州签订提供50多亿元贷款的合作协议,目前已落实贷款金额3300万元。制定了全州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有关措施,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7.2亿元,占全州生产总值的27.8%。积极探索推进乡镇机构、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等为主要内容的农牧村配套改革。外贸进出口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全年出口创汇186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07%

二、2006年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06年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达到29.41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65亿元,增长12.91%,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34亿元,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2.1%,达到28.7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达到10.29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3%,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到3吨标准煤;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700元,增长8.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元,增长5.7%,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

实现上述预期目标,需要着力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做好项目工作,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加快交通项目建设。加快临夏至合作二级公路、和政至合作公路、达久滩至赛尔龙公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力争年内建成通车;开工建设迭部至九寨沟公路、夏河至甘同桥公路和铁尺梁隧道,积极推进通乡油路、通村公路建设,新建6条通乡油路、11条通村公路和4条以工代赈公路。加快争取夏河飞机场列入国家规划并早日立项建设。

重点抓好水电能源项目建设。俄吾多、鹿儿台子等12座水电站年内要建成或部分机组实现发电,加快达拉河口、安果尔、晓河等25座在建电站的建设进度,新开工建设水电站23座。加快电网建设步伐,重点抓好迭部洛大330千伏送变电工程正式立项并开工建设,全面完成城市电网改造与完善工程,进一步完善电网结构。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切实抓紧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总体规划的修改,力争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尽快启动实施。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天然草场退牧还草、“三化”草场治理、长防长治、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继续加强对水资源、土地、森林、草原、湿地、矿产等资源的依法保护。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镇民族特色化建设,合作市集中供热工程要加快二级管网建设,力争年内实现全部供热目标;继续抓紧县(市)城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水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认真实施好合作城区中路改扩建、卓尼县柳林镇道路排水与管网、临潭城关镇道路及排水等工程。

切实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立足州内五大资源优势,重点推进省际出口公路及通乡油路、通村公路、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以工代赈易地搬迁牧民新村建设、10110千伏输变电和3330千伏输变电网建设、夏河飞机场建设、腊子口红色旅游景区建设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全面实施“农牧互补”战略,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牧村建设

全力实施农牧互补战略。认真总结试点示范经验,研究创新全面推进实施农牧互补战略的新办法和新措施。加快推进“三个经济圈”、“三大产业基地”和“三大良种基地”建设,全年建成暖棚191015.48万平方米,发展奶牛、牛羊育肥、草产业养殖、种植户5531户,养殖奶牛6700头,育肥牛羊12万头只,建成优质牧草种植基地10.34万亩。整合农牧业资金,强化“农牧互补”战略协调服务和保障措施,建立完善农牧户与龙头企业利益连接机制,强化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发展特色农牧业,打好甘南“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品牌,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继续抓好青稞基地、豆类、油菜、藏药材和反季节蔬菜等为重点的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实施良种工程和科技入户工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全年争取输转农牧村富余劳动力10万人次以上,劳务收入达到1.5亿元。切实加大以工代赈项目的争取力度,重点改善贫困农牧村基础条件;认真实施好65个“整村推进”项目,加快扶贫开发步伐。

加快以工代赈易地搬迁牧民新村建设,着力推进牧民定居步伐。在全面完成2004年任务的基础上,把工程建设和安置搬迁群众入住作为今后的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大整合项目资金步伐,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力争全面完成2005搬迁牧民1762户、10459人的建设任务。紧紧抓住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加强农牧业和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以“饮水、沼气、通路、送电”四项工程为重点,安排农牧村人饮安全工程解决3万农牧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建成农牧村沼气1320户,新建和改造乡村道路<?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300公里,新增小水电1560千瓦,完成草场围栏470万亩,补播改良草场200万亩。争取开工建设8个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

(三)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导向,加大对工业技术改造和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努力消除制约工业生产的不利因素,促进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确保工业增加值增长17%。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集中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实施华羚日产50吨牦牛奶液态奶生产线、青藏高原牦牛曲拉干酪素深加工产品产业化技术开发、临潭顺达800吨牛羊肉冷藏库及屠宰生产线、迭部县蕨麻猪系列产品开发等项目,做大做强畜产品加工业和藏医药业。加强玛曲格尔珂、碌曲忠曲等黄金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和生产调度,力争全年黄金产量达到3400公斤。抓紧编制黄河玛曲段干流水电资源开发总体规划,加快五个工业园区的申报工作,积极发展园区经济。加快落实省开发行扶持的项目和兰州市帮扶援建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支持重点企业开展节能挖潜改造,确保全州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支持水泥建材、黄金、硅铁等资源型企业开展资源循环利用和发展关联产业,鼓励搞好“三废”治理。

(四)继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业实现“三年大发展”的目标

继续实施好冶力关旅游综合开发等项目,启动建设腊子口红色旅游开发、拉卜楞寺、冶力关、大峪沟、郎木寺等一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打造“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品牌,抓紧做好将拉卜楞列入“丝绸之路”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力争实现旅游人数160万人次,增长14.6%,综合收入达到2.81亿元,增长12%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加大工农业适用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及引进吸收,积极做好人才培育、吸引、使用等方面的政策衔接和项目申报工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对农牧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舟曲、迭部两县今年要如期实现“两基”攻坚目标。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继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继续改善疾病预防设施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等。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和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加强广播电视和体育设施建设,加强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加强公检法司等政权基础设施建设。

(六)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进一步调整、完善和落实好扶持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做好再就业工作,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拓宽大中专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对就业困难对象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援助。大力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不断加强劳动监察,加大清欠农民工工资力度,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组织动员城镇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走出去,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继续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着力解决城乡特殊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七)深入推进各项改革,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

继续巩固企改成果,提高企业活力。深入推进以乡镇机构、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为重点的农牧村综合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继续完善草场承包责任制。加快非公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继续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切实做好各项协调服务工作。坚持不懈地营造好发展环境,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倡导诚实守信、守法经营的道德风尚,努力创造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

加大投资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改进和规范各类投资管理,完善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制和备案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和范围,强化监督和责任追究,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全面推行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制、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代建制”。

(八)大力发展服务业,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扩大消费的切入点。提高低收入困难群体收入水平,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落实减轻农牧民负担、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政策措施。

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市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建材市场、原材料市场、日用品市场和农牧村镇集市,不断改善服务环境。鼓励发展城镇房地产业,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镇功能,努力扭转城镇人口和消费潜力向外转移的局面。加快发展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社会中介、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鼓励引导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创新经营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三、坚持发展抓项目,确保“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

集中力量抓好规划项目的前期工作。强化项目前期工作责任制,继续增加前期经费投入,不断提高项目前期工作的质量和进度。加快谋划好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后劲、推进增长方式转变、加强薄弱环节、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地方财源等方面的项目,加大评估论证力度,加强部门间的联系和沟通,搞好重大规划项目的衔接,提高统筹谋划能力,充实完善项目储备库

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按照国家确定的投资重点和方向,积极主动地做好项目筛选、申报和争取工作,继续加大落实省开发行等金融部门承诺扶持的项目信贷资金抓紧建立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切实解决担保难问题。放宽市场准入广泛吸纳国内外企业和投资商参与重大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外政府贷款项目,加快基础设施、支柱产业和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

    强化投资目标责任制。搞好年度考核、评比和奖励工作,充分调动、引导和保护好各方面抓项目积极性。认真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质量终身负责制等法规,落实好工程的投资、质量、工期“三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