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经济贸易
- 时间:2009-03-12
- 点击:1
- 来源:
2007年,在全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环境日趋改善和物价水平快速上涨的推动下,甘肃消费品市场表现活跃,呈现出近十年来最强劲的增长势头。外贸运行情况良好,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市场运行平稳,重要商品得到有效调控,流通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经贸流通工作继续向前推进。
一、2007年甘肃省消费品市场运行基本情况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速度加快,零售总额逐月走高。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3.32亿元,同比增长16.15%,增幅较上年加快2.8个百分点。从分月情况来看,除1月份外,各月增幅都保持在14%以上的较快水平,均高位运行于去年月度增幅之上;全年月度累计增幅分别为10.19%、13.95%、14.78%、14.81%、14.94%、15.09%、15.14%、15.17%、15.18%、15.14%、15.63%和16.15%,呈现逐月走高的态势。
(二)城乡市场同步加速增长,差距进一步缩小。2007年,甘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给城乡消费品市场带来了活力。尤其是近年来连续出台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工程也在繁荣农村经济,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消费品市场与城市市场同步加速增长,增幅差距进一步缩小。2007年全省市的零售额为539.05亿元,增长16.43%;县及县以下零售额294.27亿元,增长15.63%,增速比2006年分别加快2.8和2.6个百分点,城乡增幅相差不到1个百分点。
(三)批发零售业引领消费品市场增长,住宿餐饮业增幅居各行业之首。2007年全省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671.94亿元,同比增长16..04%,占全省消费品零售额的80.6%,是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主导因素;同时,随着全省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住宿餐饮业零售总额继续保持大幅度增长,全年零售总额完成136.73亿元,同比增长17.83%,增幅居各行业之首,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四)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消费质量明显提高。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热点逐步向中高档商品转移。据对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商品零售情况统计显示,吃的方面,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销售快速增长,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7.3%,其中食品类增长了41.9%;穿的方面,服装鞋帽类商品增长了26%,其中服装类增长53.4%;用的方面,家用电器及音响类增长了36.3%,家具类增长14.1%,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了20.1%。
(五)重要商品价格的增长拉动社会消费总额快速上升。2007年,受国际和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我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大幅走高,CPI涨幅创11年新高,达到5.5%,比全国平均水平4.8%高出0.7个百分点。特别是粮食、肉、禽、蛋、食用油等主要食品价格大幅攀升和成品油、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对广大居民生活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
(六)重要商品总量平衡和市场调控取得明显成效。
1、粮食。认真组织实施了省级储备粮库建设工作。我省从2003年开始启动省级储备粮库建设,五年来,共安排省级储备粮库建设项目12个,累计完成投资2507.63万元,其中:省内预算资金1500万元,企业自筹1007.63万元;完成建筑面积50728.1平方米,新增仓容12.56万吨。省级储备粮库建设,有效的缓解了我省储备粮库仓容不足的矛盾,极大的改善了省级储备粮的储存条件,为保障全省粮食安全,稳定粮食价格,加强宏观调控,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省级储备粮库建设进展顺利,其中8个项目已通过正式验收并投入使用,有3个项目已通过预验收,正在进行装粮压仓实验,还有1个项目受2007年降雨过大影响,进展较慢,预计2008年上半年可竣工投入使用。
2、棉花。认真组织实施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和棉花加工企业资格认定工作。按照国务院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2007年我们重点抓了棉花加工企业设备更新改造工作。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甘肃省2004-2009年棉花加工企业设备更新改造规划》,我省先后对40个棉花加工企业进行了设备的更新改造,改造总投资达3.2亿元,享受国债贴息1000万元,通过技改,我省的棉花加工企业实力大大增强,效益明显提高,促进了我省棉花产业的快速发展。今年国家给我省安排的12个棉花加工企业更新改造项目已全部完成并通过了正式验收,向国家申请的棉花加工企业贷款贴息300万元也已全部下达。同时,按照国家《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和《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我们组织省质检局、省工商局等相关部门对全省棉花加工企业资格进行了认证复查,并在棉花收购旺季对全省棉花加工市场进行了检查整顿,有效的净化了棉花生产,维护了棉花市场正常秩序。
3、成品油。加强成品油加油(气)站建设的管理工作。按照甘肃省2005-2010年加油(气)站建设发展规划,全省截止目前已批复新建、改造、迁建加油站140余座,对做好全省成品油市场供应,支持工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们认真贯彻执行省政府关于规范压缩天然气汽车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精神,认真抓了加气站的规划布局和审批工作。在做好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已批复兰州市加气站16座,庆阳市2座、酒泉市3座、嘉峪关市2座和临夏州3座。为了促进我省天然气新能源的利用和燃气汽车快速发展,我们会同兰州大学经济学院进行了甘肃省燃气汽车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其相关产业空间布局的课题研究,预计2008年一季度完成课题的编制。
(七)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向纵深推进。2007年是我省农产品市场建设承前启后的一年,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大好契机,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认真组织项目实施,使我省的农产品市场建设有了空前的发展。自国家2003年开始实施农产品市场建设项目以来,我省共争取到农产品批发市场国债项目14个,全省累计投资1.34亿元,其中利用国债资金4390万元,省预算内资金430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市场信息化水平和综合服务水平,对推动市场扩大交易规模,提升档次,完善功能,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降低流通成本,保障食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省的农产品市场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有8个项目通过了我委组织的正式竣工验收,庆阳陇东农产品批发市场已进入后期扫尾阶段,预计2008年一季度可竣工验收;平凉粮食批发市场和临泽蔬菜批发市场项目设备招标工作已经完成,2008年上半年可以完工;2007年的3个项目现已完成了初设批复,招标工作业已完成。在此基础上我们又通过认真调研,向国家上报了定西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武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敦煌建荣果蔬批发市场3个项目。
二、2007年甘肃省对外贸易运行情况
(一)进出口贸易占全国的比重上升,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2007年,全国进出口总值完成21738.34亿美元,同比增长23.5%。我省完成进出口总值54.96亿美元,同比增长43.69%,增幅高于全国20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总量居第26位,在西部12省区中总量居8位。进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由2006年的0.217%上升到2007年的0.253%,与此同时,进出口总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与上年相比,有较大提高,由2006年的13.52%上升到2007年的14.98%,提高了1.46个百分点,外贸对全省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
(二)工业原材料进口增长迅猛,出口继续稳定增长。2007年,我省加快了“工业强省”战略实施步伐。一批重点技改项目相继投产建成,促进了投资增长和经济发展,尤其是有色、冶金行业产能不断扩大,带动了原料需求量和短缺资源进口的增长,资源型企业初步形成的大进大出格局,促进了我省原材料进口规模的不断扩大。2007年我省超亿美元的原材料产品完成进口32.56亿美元,同比增长60.08%,占全省进口总值的85%。原材料出口和上年相比,也有较大的增长。全年共完成原材料出口总值9.9亿美元,同比增长8%,占全省出口总值的59.67%。
(三)国有企业进出口大幅增长,民营企业不甘落后。2007我省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669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900亿元,比上年增长16.5%,经济强劲的发展,促进了企业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大增强,国有企业在我省对外贸易领域发挥着主导作用。2007年我省国有企业共完成进出口总值46.94亿美元,同比增长45.99%。 2007年,我省民营企业进出口也有较大幅度增长,全年完成进出口额4.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88%,占全省进出口额的8%。外资企业完成进出口2.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9%,占全省进出口额的5%。
(四)农产品、机电产品进出口势头良好。近年来,我省为保证农产品出口的稳定增长,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出口的质量和风险防范的能力,促进了全省农产品出口的质量和风险防范的能力,促进了全省农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2007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达2.25亿美元,同比增长42.6%,占全省出口总值的14%。机电产品完成进出口2.32亿美元,同比增长21.63%。
(五)一般贸易快速增长,加工贸易大幅下降。2007年,我省一般贸易进出口完成51.68亿美元,同比增长66.03%,所占比重提高12.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完成14.78亿美元,同比增长33.87%,进口36.9亿美元,增长83.7%。受国家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影响,2007年我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持续下滑,加工贸易额完成3.11亿美元,同比下降55.56%,所占比重较2006年下降12.6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77亿美元,下降56.29%;进口1.34亿美元,下降54.54%。
(六)积极争取重要农产品进口配额工作初显成效。按照国家发改委颁布的《重要农产品关税配额管理暂行办法》和《2008年粮食、棉花进口关税配额数量、申请条件和分配原则》的要求,对我省申请进口粮食、棉花的企业进行了认真的审核,向国家上报了白银三旺公司、兰州兴隆纺织公司和天水金驼公司三个企业的配额申请,共申请小麦配额25000吨,棉花配额5500吨。国家已下达小麦进口配额10000吨。进口农产品配额的申请,将有力支持我省相关企业的发展。
三、2008年经济贸易形势和政策取向
(一)控制物价上涨仍然是2008年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
2007年受投资需求较高、国内流动性偏多、资源要素改革及国际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走高,这种趋势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还将延续,即使没有任何新的涨价因素,仅仅是去年物价上涨翘尾影响,就会给今年的物价带来较大的压力。因此,2008年应把控制物价上涨作为宏观调控和防止通货膨胀的首要任务来抓。要进一步增加各级财政的投入,增加粮食、肉类和其它食品的供给,建立价格调节机制、专项补贴基金,完善对农产品提供者、低收入困难群体和在校大学生的补贴政策;提供一定数量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要加大价格监控力度,建立重要商品临时价格干预措施,进一步规范市场交易秩序,坚决打击各种扰乱市场价格秩序的行为。
(二)外贸出口继续保持上升趋势,但增速将会有所放缓
2008年我省外贸进出口仍将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但增幅将明显低于2007年。一是世界经济增速将有所放慢,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也将放缓,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经济增长。但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08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指出,全球经济仍将保持3.3%的增长。二是我国国民经济仍将保持一定增长,虽然随着国家宏观调控从紧,增速将会放缓,但经济总体向上的格局不会改变。因此外贸进出口仍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要继续推进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商品出口。优化调整我省进出口结构,以产业或产品为纽带,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重点支持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配合装备制造业振兴计划,鼓励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进一步提升传统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鼓励进口先进技术和国内短缺资源。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组织好国内短缺资源进口。特别是组织好高新技术产品和先进机械设备的进口。
(三)现代流通业发展和市场建设仍将是国家扶持的重点
一是国家已编制了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我省也编制了相关规划,按照规划,做好相关项目上报工作。二是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工作。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三是要做好粮食现代物流项目建设工作。国家在2007年安排国债资金1亿元基础上,2008年将安排2亿元,计划支持50个骨干项目建设,我省将做好争取项目申报工作。四是国家正在编制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将选择部分大城市、优势农产品产区,依托大型企业进行冷链物流,我省也已开展冷链物流的规划编制,根据情况不住上报推进。
四、2008年全省经贸工作任务和主要措施
(一)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加大落实宏观调控措施的力度。去年以来,受国际和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粮食、肉、禽、蛋、食用油等主要食品价格大幅攀升,原油、成品油等生产资料也出现了大幅上涨,对广大居民生活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最近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措施和价格监管办法,对平抑当前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1月份CPI涨幅7.1%,创下11年来新高,因此,保持市场繁荣和价格稳定的任务将会更加艰巨,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遵循“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方针,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的各项宏观调控措施,认真作好重要商品的总量平衡和供应工作,加强市场监测预警,完善重要商品供需信息的收集,及时掌握重要商品的购、销、存和价格动态,密切跟踪监测外贸进出口形势,国内、省内消费市场形势,以及重要工业品、农产品进出口形势,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经贸工作。
(二)抓改革、促发展,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经贸流通领域体制改革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改革方案,积极参与粮食、棉花及流通领域等方面的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重点是在2007年改革的基础上,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改革的各项收尾工作,确保改革成果;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牵头组织好棉花质检体制的改革,加快棉花加工企业设备更新改造的步伐,要在总结前三年改造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规划布局,力争 2008年全省改造棉花加工企业10家,提前一年完成国家发改委批准的《甘肃省2005-2009棉花加工业设备更新改造规划》;与此同时积极参与省商务厅、省物产集团、省供销社等流通部门的体制改革。
(三)继续抓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继续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做好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工作。首先要认真抓好国家已批准的市场项目建设工作,2006年的两个项目,由于今年实施较晚,影响了进度,年后要抢时间,加快进度,确保2008年上半年完成竣工验收,两大系统投入使用;2008年的3个项目,国家发改委已下达投资计划,在三个项目条件都比较好,力争当年建成,当年验收。同时,做好2009年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的筛选储备工作。
(四)继续抓好省级储备粮库建设工作。配合全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组织实施好省级储备粮库的改造建设,以确保全省粮食安全。首先要做好已开工项目的实施,2007年开工的2个项目要确保2008年上半年竣工并投入使用,同时要积极做好2008年项目的各项工作,力争提前完成相关建设。
(五)认真做好全省加油(气)站的布局建设工作。要按照“总量控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方便群众”的指导思想,进一步规范我省加油站行业的有序发展,建立加油站布局建设重大事项会商制度,推进加油站布局建设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同时,要积极鼓励和发展清洁能源。科学规划全省加气站布局,按照省政府批转的《关于规范压缩天然气汽车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精神,会同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制定我省“油改气”的相关标准,制定系统的、可操作的实施燃气汽车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办法。同时,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加油(气)站的规划布局,重点研究农村加油站站点问题,力争明年一季度前完成全省规划的调整工作。
(六)加快现代物流建设,促进流通业现代化。要认真研究国家发展现代物流的各项政策,加快我省现代物流建设进程。2008年要重点抓好粮食现代物流建设项目的争取,目前,国家发改委已开始启动粮食现代物流规划的实施,我们将按照“一体两翼”的规划思路,力争近几年内实现粮食流通散装、散卸、散储、散运“四散化”的目标;同时要做好粮食预警预测和应急预案的实施,加快粮食信息系统建设,做好粮食的宏观调控。
(七)继续做好粮食、棉花、食盐、食糖、烤烟、卷烟成品油、化肥、紧压茶等重要商品的总量平衡计划的上报下达和宏观调控。
一、2007年甘肃省消费品市场运行基本情况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速度加快,零售总额逐月走高。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3.32亿元,同比增长16.15%,增幅较上年加快2.8个百分点。从分月情况来看,除1月份外,各月增幅都保持在14%以上的较快水平,均高位运行于去年月度增幅之上;全年月度累计增幅分别为10.19%、13.95%、14.78%、14.81%、14.94%、15.09%、15.14%、15.17%、15.18%、15.14%、15.63%和16.15%,呈现逐月走高的态势。
(二)城乡市场同步加速增长,差距进一步缩小。2007年,甘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给城乡消费品市场带来了活力。尤其是近年来连续出台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工程也在繁荣农村经济,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消费品市场与城市市场同步加速增长,增幅差距进一步缩小。2007年全省市的零售额为539.05亿元,增长16.43%;县及县以下零售额294.27亿元,增长15.63%,增速比2006年分别加快2.8和2.6个百分点,城乡增幅相差不到1个百分点。
(三)批发零售业引领消费品市场增长,住宿餐饮业增幅居各行业之首。2007年全省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671.94亿元,同比增长16..04%,占全省消费品零售额的80.6%,是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主导因素;同时,随着全省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住宿餐饮业零售总额继续保持大幅度增长,全年零售总额完成136.73亿元,同比增长17.83%,增幅居各行业之首,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四)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消费质量明显提高。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热点逐步向中高档商品转移。据对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商品零售情况统计显示,吃的方面,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销售快速增长,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7.3%,其中食品类增长了41.9%;穿的方面,服装鞋帽类商品增长了26%,其中服装类增长53.4%;用的方面,家用电器及音响类增长了36.3%,家具类增长14.1%,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了20.1%。
(五)重要商品价格的增长拉动社会消费总额快速上升。2007年,受国际和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我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大幅走高,CPI涨幅创11年新高,达到5.5%,比全国平均水平4.8%高出0.7个百分点。特别是粮食、肉、禽、蛋、食用油等主要食品价格大幅攀升和成品油、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对广大居民生活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
(六)重要商品总量平衡和市场调控取得明显成效。
1、粮食。认真组织实施了省级储备粮库建设工作。我省从2003年开始启动省级储备粮库建设,五年来,共安排省级储备粮库建设项目12个,累计完成投资2507.63万元,其中:省内预算资金1500万元,企业自筹1007.63万元;完成建筑面积50728.1平方米,新增仓容12.56万吨。省级储备粮库建设,有效的缓解了我省储备粮库仓容不足的矛盾,极大的改善了省级储备粮的储存条件,为保障全省粮食安全,稳定粮食价格,加强宏观调控,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省级储备粮库建设进展顺利,其中8个项目已通过正式验收并投入使用,有3个项目已通过预验收,正在进行装粮压仓实验,还有1个项目受2007年降雨过大影响,进展较慢,预计2008年上半年可竣工投入使用。
2、棉花。认真组织实施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和棉花加工企业资格认定工作。按照国务院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2007年我们重点抓了棉花加工企业设备更新改造工作。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甘肃省2004-2009年棉花加工企业设备更新改造规划》,我省先后对40个棉花加工企业进行了设备的更新改造,改造总投资达3.2亿元,享受国债贴息1000万元,通过技改,我省的棉花加工企业实力大大增强,效益明显提高,促进了我省棉花产业的快速发展。今年国家给我省安排的12个棉花加工企业更新改造项目已全部完成并通过了正式验收,向国家申请的棉花加工企业贷款贴息300万元也已全部下达。同时,按照国家《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和《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我们组织省质检局、省工商局等相关部门对全省棉花加工企业资格进行了认证复查,并在棉花收购旺季对全省棉花加工市场进行了检查整顿,有效的净化了棉花生产,维护了棉花市场正常秩序。
3、成品油。加强成品油加油(气)站建设的管理工作。按照甘肃省2005-2010年加油(气)站建设发展规划,全省截止目前已批复新建、改造、迁建加油站140余座,对做好全省成品油市场供应,支持工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们认真贯彻执行省政府关于规范压缩天然气汽车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精神,认真抓了加气站的规划布局和审批工作。在做好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已批复兰州市加气站16座,庆阳市2座、酒泉市3座、嘉峪关市2座和临夏州3座。为了促进我省天然气新能源的利用和燃气汽车快速发展,我们会同兰州大学经济学院进行了甘肃省燃气汽车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其相关产业空间布局的课题研究,预计2008年一季度完成课题的编制。
(七)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向纵深推进。2007年是我省农产品市场建设承前启后的一年,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大好契机,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认真组织项目实施,使我省的农产品市场建设有了空前的发展。自国家2003年开始实施农产品市场建设项目以来,我省共争取到农产品批发市场国债项目14个,全省累计投资1.34亿元,其中利用国债资金4390万元,省预算内资金430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市场信息化水平和综合服务水平,对推动市场扩大交易规模,提升档次,完善功能,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降低流通成本,保障食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省的农产品市场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有8个项目通过了我委组织的正式竣工验收,庆阳陇东农产品批发市场已进入后期扫尾阶段,预计2008年一季度可竣工验收;平凉粮食批发市场和临泽蔬菜批发市场项目设备招标工作已经完成,2008年上半年可以完工;2007年的3个项目现已完成了初设批复,招标工作业已完成。在此基础上我们又通过认真调研,向国家上报了定西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武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敦煌建荣果蔬批发市场3个项目。
二、2007年甘肃省对外贸易运行情况
(一)进出口贸易占全国的比重上升,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2007年,全国进出口总值完成21738.34亿美元,同比增长23.5%。我省完成进出口总值54.96亿美元,同比增长43.69%,增幅高于全国20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总量居第26位,在西部12省区中总量居8位。进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由2006年的0.217%上升到2007年的0.253%,与此同时,进出口总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与上年相比,有较大提高,由2006年的13.52%上升到2007年的14.98%,提高了1.46个百分点,外贸对全省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
(二)工业原材料进口增长迅猛,出口继续稳定增长。2007年,我省加快了“工业强省”战略实施步伐。一批重点技改项目相继投产建成,促进了投资增长和经济发展,尤其是有色、冶金行业产能不断扩大,带动了原料需求量和短缺资源进口的增长,资源型企业初步形成的大进大出格局,促进了我省原材料进口规模的不断扩大。2007年我省超亿美元的原材料产品完成进口32.56亿美元,同比增长60.08%,占全省进口总值的85%。原材料出口和上年相比,也有较大的增长。全年共完成原材料出口总值9.9亿美元,同比增长8%,占全省出口总值的59.67%。
(三)国有企业进出口大幅增长,民营企业不甘落后。2007我省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669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900亿元,比上年增长16.5%,经济强劲的发展,促进了企业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大增强,国有企业在我省对外贸易领域发挥着主导作用。2007年我省国有企业共完成进出口总值46.94亿美元,同比增长45.99%。 2007年,我省民营企业进出口也有较大幅度增长,全年完成进出口额4.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88%,占全省进出口额的8%。外资企业完成进出口2.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9%,占全省进出口额的5%。
(四)农产品、机电产品进出口势头良好。近年来,我省为保证农产品出口的稳定增长,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出口的质量和风险防范的能力,促进了全省农产品出口的质量和风险防范的能力,促进了全省农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2007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达2.25亿美元,同比增长42.6%,占全省出口总值的14%。机电产品完成进出口2.32亿美元,同比增长21.63%。
(五)一般贸易快速增长,加工贸易大幅下降。2007年,我省一般贸易进出口完成51.68亿美元,同比增长66.03%,所占比重提高12.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完成14.78亿美元,同比增长33.87%,进口36.9亿美元,增长83.7%。受国家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影响,2007年我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持续下滑,加工贸易额完成3.11亿美元,同比下降55.56%,所占比重较2006年下降12.6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77亿美元,下降56.29%;进口1.34亿美元,下降54.54%。
(六)积极争取重要农产品进口配额工作初显成效。按照国家发改委颁布的《重要农产品关税配额管理暂行办法》和《2008年粮食、棉花进口关税配额数量、申请条件和分配原则》的要求,对我省申请进口粮食、棉花的企业进行了认真的审核,向国家上报了白银三旺公司、兰州兴隆纺织公司和天水金驼公司三个企业的配额申请,共申请小麦配额25000吨,棉花配额5500吨。国家已下达小麦进口配额10000吨。进口农产品配额的申请,将有力支持我省相关企业的发展。
三、2008年经济贸易形势和政策取向
(一)控制物价上涨仍然是2008年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
2007年受投资需求较高、国内流动性偏多、资源要素改革及国际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走高,这种趋势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还将延续,即使没有任何新的涨价因素,仅仅是去年物价上涨翘尾影响,就会给今年的物价带来较大的压力。因此,2008年应把控制物价上涨作为宏观调控和防止通货膨胀的首要任务来抓。要进一步增加各级财政的投入,增加粮食、肉类和其它食品的供给,建立价格调节机制、专项补贴基金,完善对农产品提供者、低收入困难群体和在校大学生的补贴政策;提供一定数量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要加大价格监控力度,建立重要商品临时价格干预措施,进一步规范市场交易秩序,坚决打击各种扰乱市场价格秩序的行为。
(二)外贸出口继续保持上升趋势,但增速将会有所放缓
2008年我省外贸进出口仍将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但增幅将明显低于2007年。一是世界经济增速将有所放慢,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也将放缓,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经济增长。但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08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指出,全球经济仍将保持3.3%的增长。二是我国国民经济仍将保持一定增长,虽然随着国家宏观调控从紧,增速将会放缓,但经济总体向上的格局不会改变。因此外贸进出口仍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要继续推进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商品出口。优化调整我省进出口结构,以产业或产品为纽带,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重点支持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配合装备制造业振兴计划,鼓励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进一步提升传统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鼓励进口先进技术和国内短缺资源。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组织好国内短缺资源进口。特别是组织好高新技术产品和先进机械设备的进口。
(三)现代流通业发展和市场建设仍将是国家扶持的重点
一是国家已编制了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我省也编制了相关规划,按照规划,做好相关项目上报工作。二是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工作。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三是要做好粮食现代物流项目建设工作。国家在2007年安排国债资金1亿元基础上,2008年将安排2亿元,计划支持50个骨干项目建设,我省将做好争取项目申报工作。四是国家正在编制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将选择部分大城市、优势农产品产区,依托大型企业进行冷链物流,我省也已开展冷链物流的规划编制,根据情况不住上报推进。
四、2008年全省经贸工作任务和主要措施
(一)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加大落实宏观调控措施的力度。去年以来,受国际和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粮食、肉、禽、蛋、食用油等主要食品价格大幅攀升,原油、成品油等生产资料也出现了大幅上涨,对广大居民生活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最近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措施和价格监管办法,对平抑当前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1月份CPI涨幅7.1%,创下11年来新高,因此,保持市场繁荣和价格稳定的任务将会更加艰巨,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遵循“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方针,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的各项宏观调控措施,认真作好重要商品的总量平衡和供应工作,加强市场监测预警,完善重要商品供需信息的收集,及时掌握重要商品的购、销、存和价格动态,密切跟踪监测外贸进出口形势,国内、省内消费市场形势,以及重要工业品、农产品进出口形势,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经贸工作。
(二)抓改革、促发展,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经贸流通领域体制改革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改革方案,积极参与粮食、棉花及流通领域等方面的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重点是在2007年改革的基础上,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改革的各项收尾工作,确保改革成果;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牵头组织好棉花质检体制的改革,加快棉花加工企业设备更新改造的步伐,要在总结前三年改造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规划布局,力争 2008年全省改造棉花加工企业10家,提前一年完成国家发改委批准的《甘肃省2005-2009棉花加工业设备更新改造规划》;与此同时积极参与省商务厅、省物产集团、省供销社等流通部门的体制改革。
(三)继续抓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继续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做好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工作。首先要认真抓好国家已批准的市场项目建设工作,2006年的两个项目,由于今年实施较晚,影响了进度,年后要抢时间,加快进度,确保2008年上半年完成竣工验收,两大系统投入使用;2008年的3个项目,国家发改委已下达投资计划,在三个项目条件都比较好,力争当年建成,当年验收。同时,做好2009年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的筛选储备工作。
(四)继续抓好省级储备粮库建设工作。配合全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组织实施好省级储备粮库的改造建设,以确保全省粮食安全。首先要做好已开工项目的实施,2007年开工的2个项目要确保2008年上半年竣工并投入使用,同时要积极做好2008年项目的各项工作,力争提前完成相关建设。
(五)认真做好全省加油(气)站的布局建设工作。要按照“总量控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方便群众”的指导思想,进一步规范我省加油站行业的有序发展,建立加油站布局建设重大事项会商制度,推进加油站布局建设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同时,要积极鼓励和发展清洁能源。科学规划全省加气站布局,按照省政府批转的《关于规范压缩天然气汽车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精神,会同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制定我省“油改气”的相关标准,制定系统的、可操作的实施燃气汽车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办法。同时,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加油(气)站的规划布局,重点研究农村加油站站点问题,力争明年一季度前完成全省规划的调整工作。
(六)加快现代物流建设,促进流通业现代化。要认真研究国家发展现代物流的各项政策,加快我省现代物流建设进程。2008年要重点抓好粮食现代物流建设项目的争取,目前,国家发改委已开始启动粮食现代物流规划的实施,我们将按照“一体两翼”的规划思路,力争近几年内实现粮食流通散装、散卸、散储、散运“四散化”的目标;同时要做好粮食预警预测和应急预案的实施,加快粮食信息系统建设,做好粮食的宏观调控。
(七)继续做好粮食、棉花、食盐、食糖、烤烟、卷烟成品油、化肥、紧压茶等重要商品的总量平衡计划的上报下达和宏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