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经济贸易
- 时间:2009-03-12
- 点击:0
- 来源:
一、2006年全省经济贸易总体情况
(一)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7.47亿元,比上年增长13.38%。其中:市的零售额462.52亿元,增长13.60%;县的零售额114.46亿元,增长13.41%;县以下零售额140.49亿元,增长12.64%。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79.05亿元,增长13.17%;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16.04亿元,增长16.36%。全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63.33亿元,比上年增长15.39%,其中:通讯器材类零售额2.60亿元,增长23.39%;汽车类零售额23.88亿元,增长11.94%。
(二)对外贸易增势强劲,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为38.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18%,其中:出口总值为15.09亿美元,增长38.34%;进口总值为23.11亿美元,增长24.26%。加工贸易出口4.05亿美元,增长24.26%,机电产品出口实现大幅度增长,完成出口2.06亿美元,增长47.4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0.22亿美元,增长9.36%,2006年全省主要进口商品仍为矿产品,其中镍及其制成品进口增长迅猛,达6.5亿美元,增长94.99%。澳大利亚是我省最大贸易伙伴,韩国为我省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贸易出口国。金昌继续稳居我省外贸龙头地位,嘉峪关跃居第二。国有企业继续担当进出口主力军,进出口32.11亿美元,增长54.02%,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84.06%。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继续保持较好发展势头,各完成进出口3.04亿美元和2.37亿美元,分别增长16.16%和2.6%。
(三)重要商品的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得到进一步加强。
1、粮食。2006年,粮食种植面积为259.8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45%,粮食产量由于自然灾害、结构调整等原因为808.05万吨,下降了3.45%。由于粮食供求形势的平稳,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市场价格逐步回调,粮食市场基本保持了稳定。通过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对市场监测,把握调控节奏,采取按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储备轮换收购、控制新粮上市期间集中出库等措施,稳定了市场,促进了粮价回升,保护了农民利益。同时,积极实施省级储备粮库建设。我省从2003年开始启动省级粮食储备库的改造扩建工程,通过三年来的建设,共投资1744万元,其中省预算内资金900万元,建设粮库仓容8万吨,有效缓解了我省省级储备粮库仓容不足的矛盾。目前粮库建设项目进展顺利,2004年安排的3个粮库扩建和2005年安排的2个项目均于2006年十月通过了正式竣工验收。2006年安排的2个项目已完成了施工招标,目前进展顺利。
2、棉花。2006年棉花种植面积7.6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8.87%,根据棉花收成好的形势,认真组织实施了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和棉花收购、加工企业资格认定工作。按照《甘肃省2004-2009年棉花加工企业设备更新改造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加工企业设备更新改造项目的支持,经过努力,2005年国家给我省安排13个棉花加工企业改造项目,安排国债贴息325万元,这13个项目已全部完成了改造任务,已于去年8月通过了竣工验收。2006年国家安排我省16个棉花加工企业改造项目,目前有14个项目完成了改造任务,其中5个项目通过了竣工验收。同时,按照国家五部委的统一部署,在新棉收购开始前,组织了对全省棉花加工企业的资格认证复查和流通秩序整顿工作,通过治理整顿,有效的净化了棉花市场流通秩序。
3、成品油。认真组织了成品油加油(加气)的网络规划和布局建设工作。按照省政府办公厅批转的《甘肃省加油(气)站2005-2010年建设发展规划》,认真实施了全省加油(气)站的布局规划和审批工作,去年,共审批了45个加油站,组织相关部门完成了23个加油站的验收工作。同时,为改善环境和能源结构,积极推进了汽车加气站的建设,省发改委等10个部门起草的《甘肃省关于规范压缩天然气汽车产业发展的意见》,已经省政府批转执行,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四)农产品批发市场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得到不断完善。2006年是我省农产品市场建设承前启后的一年,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农产品市场建设的大好契机,加大了工作力度,使我省的农产品市场建设有了空前的发展。自国家从2003年开始实施农产品市场建设项目以来,我省共争取到市场建设项目11个,争取国债资金3440万元,加上省预算内资金430万元,用于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资金达3870万元。目前国家安排我省第一批和第二批市场建设项目共6个已全部竣工验收投入使用。2005年国家批准的3个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进展顺利,已验收2个,另外1个预计2007年上半年可完成验收。2006年国家批准我省2个项目,下达国债资金540万元,目前两个项目的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近期可进行集成商的招标。根据国家安排,抓住机遇,2006年底又上报了我省3个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作为2007年备选项目,据此,为全省14个市州各布局建设一个大型、现代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进行了现代物流布局规划,流通业结构调整项目进展顺利。在完成《甘肃省现代物流规划》的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研究和深化,形成了《欠发达区域现代物流理论与实践》一书,对全省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战略目标和具体措施。2005年向国家申报的酒泉钢铁集团物流中心项目(国债贴息880万元),2006年11月已通过了正式验收,酒钢物流中心的建成,对促进区域物流的示范效应和钢铁物流建设,必将起到积极作用。2006年向国家上报的陇西宇臻物流中心和平凉新世纪物流项目,已下达国债贴息资金424万元。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2006年的经贸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还面临一些深层次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粮食价格下行压力增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走高,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产品市场设施简陋、交易方式落后、经营秩序混乱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在农产品市场建设方面存在着市县配套资金不到位,项目单位付款滞后等问题;物流业发展水平低,体制和机制性障碍突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外贸发展不平衡,产品出口结构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在加油站点建设上还存在着集中上报、违规审批的等现象。
二、2007年经贸工作任务和主要措施
2007年经贸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消费品市场持续较快增长,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做好重要商品的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以抓项目促发展为中心,努力做好经贸工作。
(一)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努力扩大农村消费。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农村市场规划和建设力度,鼓励城市大型商业企业向农村渗透,增设零售网点,发展农村便利店和连锁店。满足农民就近购买商品的需求,以解决农村消费品卖难问题。
(二)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努力扩大外贸出口。2007年国家对外贸易政策有较大变化,严格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铝、镍被禁止开展加工贸易,钢材的出口退税率由11%降至8% ,提高了铝、镍、铁合金等产品的出口关税,这些政策对我省有较大影响,因此,要采取相应对策,灵活调整出口策略,改善外贸出口结构,千方百计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例,促进外贸发展的良好势头。
(三)继续做好粮、棉等重要商品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储备和进出口调节等手段,做好粮食、棉花、食糖等重要商品的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粮改总体思路,积极参与粮食企业、流通领域等方面的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要在2006年改革的基础上,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进度,确保2007年全面完成粮改各项任务;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要组织好棉花质检体制的改革,加快棉花加工企业设备更新改造步伐,2007年改造棉花加工企业12家,力争提前一年完成国家发改委批准的更新改造规划。
(四)继续抓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继续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做好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工作。要认真抓好国家已批准的市场项目建设工作,2005年的项目,要确保2007年上半年完成竣工验收,两大系统投入使用;2006年的项目国家已批复下达,力争尽快组织对集成商的招标,确保2007年年底竣工。在此基础上,加强调查研究和项目布局,积极向国家推荐和申报后续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
(五)继续抓好省级储备粮库建设工作。配合全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组织实施好省级储备库的改造建设,以确保全省粮食安全。首先要做好已开工项目的实施,2006年开工的2个项目要确保2007年年底竣工,同时要做好2007年项目的各项前期工作,力争明年开春后开工建设。
(六)促进流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积极争取国家流通业结构调整项目。在2006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争取国家支持,加大工作力度,争取陇西物流中心和平凉新世纪物流中心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在此基础上,密切关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积极向国家申报2007年流通业结构调整项目。
(七)认真做好全省加油(气)站的布局建设工作。按照“总量控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方便群众”的指导思想,遵照规划,进一步规范我省加油站行业的有序发展。同时,积极鼓励和发展清洁能源,科学规划全省加气站布局,按照省政府批转的《关于规范压缩天然气汽车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精神,会同相关部门认真研究我省“油改气”的相关标准,制定系统的、操作性强的燃气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措施和办法。结合新农村建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并合理布局我省农村加油站站点问题。
(八)加快现代物流建设,促进流通业现代化。要认真研究国家发展现代物流的各项政策,加快我省现代物流建设进程。2007年要重点抓好粮食现代物流建设项目的争取,按照“一体两翼”的规划思路,实现粮食流通散装、散卸、散储、散运“四散化”的目标;同时要做好粮食预警和应急预案的实施,加快粮食信息系统建设,做好粮食的宏观调控。
(九)继续做好粮食、棉花、食盐、烤烟、成品油、化肥、农药、农膜、羊毛等商品的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
(一)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7.47亿元,比上年增长13.38%。其中:市的零售额462.52亿元,增长13.60%;县的零售额114.46亿元,增长13.41%;县以下零售额140.49亿元,增长12.64%。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79.05亿元,增长13.17%;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16.04亿元,增长16.36%。全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63.33亿元,比上年增长15.39%,其中:通讯器材类零售额2.60亿元,增长23.39%;汽车类零售额23.88亿元,增长11.94%。
(二)对外贸易增势强劲,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为38.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18%,其中:出口总值为15.09亿美元,增长38.34%;进口总值为23.11亿美元,增长24.26%。加工贸易出口4.05亿美元,增长24.26%,机电产品出口实现大幅度增长,完成出口2.06亿美元,增长47.4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0.22亿美元,增长9.36%,2006年全省主要进口商品仍为矿产品,其中镍及其制成品进口增长迅猛,达6.5亿美元,增长94.99%。澳大利亚是我省最大贸易伙伴,韩国为我省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贸易出口国。金昌继续稳居我省外贸龙头地位,嘉峪关跃居第二。国有企业继续担当进出口主力军,进出口32.11亿美元,增长54.02%,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84.06%。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继续保持较好发展势头,各完成进出口3.04亿美元和2.37亿美元,分别增长16.16%和2.6%。
(三)重要商品的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得到进一步加强。
1、粮食。2006年,粮食种植面积为259.8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45%,粮食产量由于自然灾害、结构调整等原因为808.05万吨,下降了3.45%。由于粮食供求形势的平稳,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市场价格逐步回调,粮食市场基本保持了稳定。通过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对市场监测,把握调控节奏,采取按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储备轮换收购、控制新粮上市期间集中出库等措施,稳定了市场,促进了粮价回升,保护了农民利益。同时,积极实施省级储备粮库建设。我省从2003年开始启动省级粮食储备库的改造扩建工程,通过三年来的建设,共投资1744万元,其中省预算内资金900万元,建设粮库仓容8万吨,有效缓解了我省省级储备粮库仓容不足的矛盾。目前粮库建设项目进展顺利,2004年安排的3个粮库扩建和2005年安排的2个项目均于2006年十月通过了正式竣工验收。2006年安排的2个项目已完成了施工招标,目前进展顺利。
2、棉花。2006年棉花种植面积7.6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8.87%,根据棉花收成好的形势,认真组织实施了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和棉花收购、加工企业资格认定工作。按照《甘肃省2004-2009年棉花加工企业设备更新改造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加工企业设备更新改造项目的支持,经过努力,2005年国家给我省安排13个棉花加工企业改造项目,安排国债贴息325万元,这13个项目已全部完成了改造任务,已于去年8月通过了竣工验收。2006年国家安排我省16个棉花加工企业改造项目,目前有14个项目完成了改造任务,其中5个项目通过了竣工验收。同时,按照国家五部委的统一部署,在新棉收购开始前,组织了对全省棉花加工企业的资格认证复查和流通秩序整顿工作,通过治理整顿,有效的净化了棉花市场流通秩序。
3、成品油。认真组织了成品油加油(加气)的网络规划和布局建设工作。按照省政府办公厅批转的《甘肃省加油(气)站2005-2010年建设发展规划》,认真实施了全省加油(气)站的布局规划和审批工作,去年,共审批了45个加油站,组织相关部门完成了23个加油站的验收工作。同时,为改善环境和能源结构,积极推进了汽车加气站的建设,省发改委等10个部门起草的《甘肃省关于规范压缩天然气汽车产业发展的意见》,已经省政府批转执行,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四)农产品批发市场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得到不断完善。2006年是我省农产品市场建设承前启后的一年,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农产品市场建设的大好契机,加大了工作力度,使我省的农产品市场建设有了空前的发展。自国家从2003年开始实施农产品市场建设项目以来,我省共争取到市场建设项目11个,争取国债资金3440万元,加上省预算内资金430万元,用于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资金达3870万元。目前国家安排我省第一批和第二批市场建设项目共6个已全部竣工验收投入使用。2005年国家批准的3个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进展顺利,已验收2个,另外1个预计2007年上半年可完成验收。2006年国家批准我省2个项目,下达国债资金540万元,目前两个项目的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近期可进行集成商的招标。根据国家安排,抓住机遇,2006年底又上报了我省3个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作为2007年备选项目,据此,为全省14个市州各布局建设一个大型、现代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进行了现代物流布局规划,流通业结构调整项目进展顺利。在完成《甘肃省现代物流规划》的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研究和深化,形成了《欠发达区域现代物流理论与实践》一书,对全省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战略目标和具体措施。2005年向国家申报的酒泉钢铁集团物流中心项目(国债贴息880万元),2006年11月已通过了正式验收,酒钢物流中心的建成,对促进区域物流的示范效应和钢铁物流建设,必将起到积极作用。2006年向国家上报的陇西宇臻物流中心和平凉新世纪物流项目,已下达国债贴息资金424万元。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2006年的经贸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还面临一些深层次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粮食价格下行压力增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走高,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产品市场设施简陋、交易方式落后、经营秩序混乱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在农产品市场建设方面存在着市县配套资金不到位,项目单位付款滞后等问题;物流业发展水平低,体制和机制性障碍突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外贸发展不平衡,产品出口结构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在加油站点建设上还存在着集中上报、违规审批的等现象。
二、2007年经贸工作任务和主要措施
2007年经贸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消费品市场持续较快增长,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做好重要商品的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以抓项目促发展为中心,努力做好经贸工作。
(一)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努力扩大农村消费。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农村市场规划和建设力度,鼓励城市大型商业企业向农村渗透,增设零售网点,发展农村便利店和连锁店。满足农民就近购买商品的需求,以解决农村消费品卖难问题。
(二)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努力扩大外贸出口。2007年国家对外贸易政策有较大变化,严格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铝、镍被禁止开展加工贸易,钢材的出口退税率由11%降至8% ,提高了铝、镍、铁合金等产品的出口关税,这些政策对我省有较大影响,因此,要采取相应对策,灵活调整出口策略,改善外贸出口结构,千方百计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例,促进外贸发展的良好势头。
(三)继续做好粮、棉等重要商品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储备和进出口调节等手段,做好粮食、棉花、食糖等重要商品的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粮改总体思路,积极参与粮食企业、流通领域等方面的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要在2006年改革的基础上,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进度,确保2007年全面完成粮改各项任务;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要组织好棉花质检体制的改革,加快棉花加工企业设备更新改造步伐,2007年改造棉花加工企业12家,力争提前一年完成国家发改委批准的更新改造规划。
(四)继续抓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继续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做好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工作。要认真抓好国家已批准的市场项目建设工作,2005年的项目,要确保2007年上半年完成竣工验收,两大系统投入使用;2006年的项目国家已批复下达,力争尽快组织对集成商的招标,确保2007年年底竣工。在此基础上,加强调查研究和项目布局,积极向国家推荐和申报后续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
(五)继续抓好省级储备粮库建设工作。配合全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组织实施好省级储备库的改造建设,以确保全省粮食安全。首先要做好已开工项目的实施,2006年开工的2个项目要确保2007年年底竣工,同时要做好2007年项目的各项前期工作,力争明年开春后开工建设。
(六)促进流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积极争取国家流通业结构调整项目。在2006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争取国家支持,加大工作力度,争取陇西物流中心和平凉新世纪物流中心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在此基础上,密切关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积极向国家申报2007年流通业结构调整项目。
(七)认真做好全省加油(气)站的布局建设工作。按照“总量控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方便群众”的指导思想,遵照规划,进一步规范我省加油站行业的有序发展。同时,积极鼓励和发展清洁能源,科学规划全省加气站布局,按照省政府批转的《关于规范压缩天然气汽车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精神,会同相关部门认真研究我省“油改气”的相关标准,制定系统的、操作性强的燃气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措施和办法。结合新农村建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并合理布局我省农村加油站站点问题。
(八)加快现代物流建设,促进流通业现代化。要认真研究国家发展现代物流的各项政策,加快我省现代物流建设进程。2007年要重点抓好粮食现代物流建设项目的争取,按照“一体两翼”的规划思路,实现粮食流通散装、散卸、散储、散运“四散化”的目标;同时要做好粮食预警和应急预案的实施,加快粮食信息系统建设,做好粮食的宏观调控。
(九)继续做好粮食、棉花、食盐、烤烟、成品油、化肥、农药、农膜、羊毛等商品的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