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0-05-17
- 点击:0
- 来源: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甘肃内外贸经济发展最为艰难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促进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围绕保增长、扩内需、强基础、调结构、促和谐这一主线,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措施,通过扩内需、促投资,确保消费品市场保持稳步发展,千方百计稳定外需,减缓进出口额大幅下滑趋势,使全省外贸呈现明显的止跌回升迹象。
一、2009年全省消费品市场运行基本情况
(一)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零售总额高速增长。1-12月份,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保持较高的增长幅度,除3月、4月增长幅度稍低外,其余10个月增幅均在18%以上。各月增速分别为:21%、19.1%、16.93%、16.81%、18.72%、18.68%、18.23%、19.5%、20.5%、19.94%、19.54%和19.1%。其中,12月份当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17.09亿元,同比增长19.1 %。
(二)城市市场稳定增长,农村市场发展加快。全省城乡市场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都有明显提高,形成城乡消费市场共同繁荣的局面。1-12月全省城市消费品市场零售额为762.95亿元,同比增长18.72%,占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64.49%,处于主导地位;农村商品流通网络逐步健全,消费环境日渐改善。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家电“以旧换新”、 农机购置补贴等惠民政策的实施,不仅使农村居民直接受益,也让农村消费潜力得以释放,购买力显著增强,农村消费市场日趋活跃。1-12月全省县及县以下零售额420.05亿元,同比增长19.58%,比城市增速高0.86个百分点,占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35.51%。
(三)住宿和餐饮业市场活跃,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以大众化消费为主流,节假日消费为亮点,快餐、家庭聚餐市场逐渐走俏的住宿餐饮消费特点。2009年,住宿、餐饮两大行业均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实现零售额194.76亿元,同比增长19.09%。12月当月实现零售额18.47亿元,同比增长18.93%。
(四)热点商品销售保持稳定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作用明显。消费品市场购销两旺。一是食品类、服装类和日用品类销售持续增长。1-12月,吃、穿、用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44.9%、24.1%和20.2%。,其中:食品烟酒类商品消费呈明显增长之势,分别增长33.7%和70.5%;饮料类增长9.3%。二是汽车、高端家电产品和高档家具等逐步成为推动消费增长的最大动力。汽车销售持续增长,1—12月份同比增速高达64.51%;家用电器和影像器材类增长27.4%;家具类增长10.7%;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3.7%。奢侈品需求增长较快,1-12月份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同比增长33.4%,化妆品类增长18.9%。
(五)重要商品市场调控成效显著,储存流通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1、粮食。粮食种植面积4114.1万亩,同比增加89.6万亩,粮食产量首次突破900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800万吨以上。全省共销售粮食303.5万吨。到2009年年底,全省省级储备粮食50万吨,市县级储备粮35万吨。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补助资金700万元,支持河西和陇东南两个粮食现代物流中心项目建设,使我省成为全国粮食六大流通通道外,国家唯一一个支持粮食现代物流的省份。同时,我省利用地方政府债券3000万元,支持了河西粮食物流中心、甘肃省粮食物流中心、定西区域粮食物流中心三个粮食现代物流项目建设,新增仓容10万吨,新增食用植物油储藏设施1万吨,有效改善了省级储备粮库的储粮条件。国家粮食局批准在我省建立“兰州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是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交易中心。省发改委安排省预算内补助资金350万元,目前项目已全部完成,试运行效果良好。
2、食用植物油。2009年油料种植面积和产量双增加。全省油料种植面积达527.81万亩,同比增加30.27万亩,增长6.08%,油料预计产量57.36万吨,同比增加3.82万吨,增长7.13%。到2009年年底,全省有省级储备食用植物油1万吨,市县级储备食用植物油0.26万吨。根据省政府常务会的决定,为加强对食用油的宏观调控,我们对景泰三福粮油有限公司植物油加工项目进行改造升级,总投资1260万元,省上扶持资金300万元,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向国家发展改革委上报2010年食用油储备项目6个,总投资4705.02万元。
3、棉花。2009年我省棉花种植面积出现大幅度下降,面积跌至7年来最低点。棉花种植面积5.54万公顷,皮棉产量9.54万吨,比最高的2007年度分别减少了30.1%和26.3%。今年是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的最后一年,国家安排我省棉花加工企业生产设备更新改造项目共8个,争取国债贴息资金200万元,使我省棉花加工企业设备更新改造的达到55家,超过国家发展改革委给我省原计划安排的50家,改造总投资达4亿元以上,享受国债贴息资金1375万元。加强棉花市场管理,在棉花收购旺季,会同省质监局、省工商局等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全省棉花加工企业资格进行了认证复查,清理整顿了棉花加工市场,对复查合格企业颁发了《棉花企业加工资格证》。
4、农产品批发市场。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了天水清水、酒泉特尔鲜和平凉市果品蔬菜3个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项目,下达补助投资计划90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4000多万元。安排省预算内投资300万元,对全省12个已完成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报送系统进行了完善,使主要农产品市场行情发布实现了省内联网。
5、成品油。进一步完善《甘肃省加油(气)站建设发展规划》。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全省加油(气)站调整规划,撤并比较偏远、经济效益差的站点,完善了新建高速公路服务区、主要城市出入口等区域布局。健全了满足广大消费者需要、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成品油(气)销售网络。会同省商务厅,协调中石油甘肃销售公司和中国石化甘肃分公司签署共同维护成品油市场秩序的框架性协议,为我省成品油市场的稳定提供了保证。
二、2009年全省对外贸易运行情况
(一)进出口贸易全国占比排名双双下降,与西部比降幅逐步收窄。2009年全国进出口总额完成22072.7亿美元,下降13.9%。我省进出口总值占比由上年的0.24%下降到0.17%,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名由上年的第26位降到第27位,排名、占比是近年来最低水平。从西部十二省区看,我省排名第八位。甘肃累计同比增长由上半年的-52.9%上升到-37.3%,较去年5月份的最高降幅收窄了19个百分点,降幅排名由第一上升到第三。
(二)进出口额先抑后扬,第四季度增幅较大。1-10月我省外贸持续大幅下滑,降幅居全国首位,年末两月进出口激增且创年内新高。从11月开始连续两个月出现正增长。11月当月进出口总值4.88亿美元,增长11.65%,12月,进出口总值5.89亿美元,增长118%,环比增长20.7%。其中出口总值1.09亿美元,下降3.3%,环比增长34%,进口总值4.8亿美元,增长2倍,环比增长17.9%。
(三) 进出口对原材料依赖性强,进口呈现量增价跌特点。原材料进出口商品价格大幅下降,对我省外贸的进出口产生较大影响。2009年我省矿产品进口总值21.34亿美元,下降22.9%,占全省进口总值的55.95%,累计进口数量530万吨,增长50.3%。其中:铜矿砂进口12.49亿美元,均价下降32.4%;已烧结铁矿砂进口1.5亿美元,均价下降42.2%;锌矿砂进口7000万美元,均价下降23.7%;钴矿砂进口5000万美元,均价下降57.60%。全年共完成原材料出口1.71 亿美元,同比下降79 %,占全年出口总额的23.27 %。其中:钢材出口2461万美元,下降94%;硅铁出口8166万美元,下降42.7%;钴及其制品出口8166万美元,同比下降43%。量增价跌的特征十分明显。若剔除价格方面的影响,全年进出口基本与去年持平。
(四)一般贸易进出口下降明显,加工贸易稳步增长。2009年我省一般贸易进出口有较大幅度下降,完成进出口34.64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91.16%,下降39.97%。其中出口6亿美元,下降55.69%,进口28.66亿美元,下降35.17%。是近年来我省外贸进出口首次双双出现负增长。加工贸易方面,我省加快了贸易转型步伐,提高了加工贸易的加工深度,有效遏制了加工贸易进出口持续大幅下滑的局面,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3.42亿美元,同比增长13.46%,扭转了我省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变化加工贸易下降的局面,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8.9%,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
(五)国有企业进出口大幅下降,部分中小企业后来居上。2009年,国有企业共完成进出口总值32亿美元,下降38.22%,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84.21%,前十名企业共完成进出口32.1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 76.55%。其中金川公司、酒钢集团、白银公司三户企业完成进出口29.25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9.5亿美元,同比下降60%,所占比重由上年的80.12%降至77%。民营企业完成进出口额4.4亿美元,同比下降16.99%,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11.58%,比上年提高1.88个百分点。2009年全省有外贸实绩的企业367家,较上年有增长的企业209家。
(六)农产品出口率先走出低谷,出口占比大幅提高。农产品出口9月开始出现转机,9月当月出口总值2105万美元,环比增长95%,10-12月出口连续强势创新高,12月出口3832万美元,同比增长4%,创单月农产品出口最高记录。全年农产品累计出口2.34亿美元,虽下降17.6%,但农产品出口占全省外贸出口额的31.8%,同比提高近15个百分点。尤其是番茄酱出口增长11%,鲜苹果出口增长142%,种子出口增长7%,干洋葱出口增长56倍。总体看我省农产品出口正在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国际市场对我省鲜苹果、苹果汁、番茄酱、活羊、羊毛、羊肠衣、白瓜籽、苦杏仁、罐袋甜玉米和各类杂粮杂豆等特色农产品需求旺盛,今后我省农产品出口将是继资源型产品和机电产品后的又一重要商品。
(七)保市场效果明显,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2009年,澳大利亚继续保持着我省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市场的地位,贸易总值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43.15%,占我省进出口总额的18.32%,其中进口总值6.93亿美元,下降43%,占全省进口总值的22.5%,从其进口的主要商品是以镍硫及其制品为代表的矿产品。我省在鼓励企业扩大传统市场容量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市场。新开拓的哈萨克斯坦市场进出口额达5.2亿美元,增长27.22%,进出口总值占比排名由08年的第四位上升至第二位。智利3.5亿美元(排名仍位列第三),蒙古2.1亿美元,占比排名由七位上升到五位,从以上三国市场进口原材料10.8亿美元,占全省进口额的35%,增长近12个百分点。
(八)重点市州继续保持优势地位,各地发展不平衡。2009年,金昌、嘉峪关、兰州、白银、天水市外贸进出口仍保持全省领先地位。五市进出口额36.23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额的94.82%。进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的市、开发区依次为酒泉、庆阳、兰州宁卧庄新技术开发区、张掖、定西,进出口额1.2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额的3.13%。
三、2010年工作任务和主要措施
(一)加大对全省经贸形式的研判。2010年全省工业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扩大消费需求和外贸出口增长的难度较大,拉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仍然不足。要针对全省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热点突出问题,继续做好消费品市场和外贸形势监测分析,密切关注已出台调控措施的效果,掌握消费品市场和外贸出口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按季度编制分析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二)继续抓好项目争取和管理建设。抓住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继续安排投资、支持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认真作好三个方面的项目争取工作:一是大宗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二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工作。三是物流业调整与振兴项目。继续做好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以及物流园区建设、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工程、农村和城市配送工程等项目的争取和实施。认真做好省预算内投资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继续抓好省级储备粮库的改造建设,组织实施重点城市放心食品工程,抓好葡萄酒研发中心建设。
(三)做好“十二五”规划思路和课题研究工作。一是全省物流业发展规划,围绕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抓紧出台我省物流业发展规划,提高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水平。二是农村市场建设规划。通过整合资源,做到“万村千乡市场”、“新网工程”、邮政服务体系以及农产品市场的有机衔接。三是粮食安全规划,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出确保全省粮食安全的长远规划。四是做好成品油分销体系“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进一步规范我省加油站行业的有序发展。
(四)继续做好重要商品总量平衡。做好粮食、棉花、食盐、烤烟、成品油、化肥、农药、农膜、羊毛等商品的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做好粮食、棉花进口配额的争取工作。推进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刘怀印 潘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