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 时间:2010-05-17
- 点击:0
- 来源:
一、2009年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情况
2009年,全省国土资源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国土资源部各项决策部署,以开展“保经济增长、保耕地红线”行动和地质找矿大讨论活动为契机,不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严格规范管理,狠抓工作落实,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积极主动服务,保增长成效显著
项目建设用地得到全面保障。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战略决策和灾后重建相关政策,完成了新建铁路兰新第二双线等重点项目用地初审和预审;批准兰渝铁路等重点项目单体工程和灾后重建293个项目先行用地。积极争取国土资源部,批准了兰银输气管道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和兰州市2009年城市批次用地。全年预审建设用地项目52个,预审用地15万亩;审批审核建设用地7.39万亩。全省重点项目建设和灾后重建工作没有因为用地问题受到影响。
国有土地资产得到依法处置。按照特事特办、一企一策的原则,对酒钢集团公司整体上市和甘肃农垦亚盛公司增发股票涉及的87宗、629平方公里的国有土地资产,进行了依法处置,转增国家资本金79亿元。对甘肃建工集团整体改制土地资产作了合理处置,提出了兰拖厂等省属8户破产企业土地资产处置方案,保证了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国土资源收入贡献再创新高。规范国土资源市场运行,加大征费力度,确保应收尽收,省本级非税收入入库总额37.6亿元,占省级入库总额的70%以上,对省财政的非税贡献在省直部门中位居第一。积极争取国土资源部各类项目199个,落实专项资金11.2亿元。全省实现土地出让总价款60亿元。挂牌出让矿业权11宗,实现价款4210万元。
(二)狠抓工作落实,保红线坚强有力
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开创了新局面。首次安排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经费2374万元,结束了我省无基本农田工作经费的历史。进一步规范建设占用耕地补充制度,建立了全省补充耕地项目库、耕地指标后备库和基础台帐,将2009年审批的建设用地,逐一与补充耕地项目库指标挂钩,确保了先补后占规定的严格落实。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国家和省级安排土地整理开发项目270个、资金13.1亿元。完成土地整理开发项目130个,整理开发土地45.3万亩,新增耕地12万亩,连续9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动态平衡。
土地违法违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全国卫片监测发现的违法问题得到整改落实,通过了国土资源部验收。着眼于源头治理,与省高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监察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国土资源执法中加强协调配合的若干意见》,制定修改完善了《甘肃省国土资源执法巡查工作实施办法》等4个办法,执法长效机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开通12336违法举报电话,畅通了违法线索举报渠道。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全省立案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339件,结案336件,结案率高达99%,给予行政处分1人,党纪处分2人,4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征地补偿标准更加明确具体。省政府批准发布了全省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初步建立了征地补偿标准的正常增长机制。积极参与制定《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暂行办法》,在白银区、甘州区、兰州市近郊4区开展失地农民社保试点工作。加大对征地行为的监督指导,对征地补偿费实行直通车兑现,有效防止了挤占、挪用、截留现象的发生。
(三)精心组织实施,大讨论成果显著
积极支持国有大型企业发展。认真落实全省第一、二次支持重点工业企业会议精神,重点扶持23户骨干工业企业,帮助钢铁、有色等重点企业渡过金融危机难关。通过行政审批等方式,为金川公司、酒钢公司、白银公司配置矿业权50宗。特别是对酒钢公司整体上市涉及的4宗采矿权转让,打破常规、分类处置,多次到国土资源部协调沟通,争取国土资源部同意授权省厅办理采矿权转让变更。积极支持华能公司、中金公司、中信集团等大型企业在甘发展,推动了阳山金矿、宁正煤田的勘查开发。
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深入开展地质找矿大讨论活动,梳理了思想观念、体制机制、规范标准三个层面的问题,形成了推动地质找矿改革发展的驱动力。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启动运行,给省属国有地勘单位安排项目20个,资金1.7亿元,基金项目进展顺利,部分项目实现找矿重大突破,环县沙井子西部煤炭普查探获资源量15亿吨,阿克塞县化石沟铜矿探获铜资源量14万吨,合水-宁县煤炭普查、天祝县臭牛沟煤矿普查、肃南县西柳沟铁矿普查等项目也有望实现突破。安排省留矿补费地质勘查项目16个,资金4250万元。
矿产资源管理得到加强。全面清理了2005年我省暂停探矿权审批以来,有关主体向国土资源部申请的736个探矿权项目,分类进行了妥善处理。着力解决省属国有地勘单位历史遗留问题,按照矿权审批新机制,解决了省地勘局、有色地勘局95宗合作勘查遗留问题。拉尔玛金矿、肃北县七角井子铁矿等一批十分棘手的矿权纠纷得到妥善解决。积极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改善矿产资源开发的不合理局面,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取得了积极进展。组织开展了全省首次矿产资源执法巡查,查处结案矿产资源违法案件126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持续好转。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得到切实加强。报请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大幅增加,争取国家地质环境专项资金2.3亿元,争取陇南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经费16亿元,省级投入5300万元。组织开展应急调查27次。加强地质灾害预警监测和群测群防,积极开展预警预报应急调查,妥善处置了兰州九州石峡口等地质灾害,避免了群死群伤,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坚持改革创新,新机制趋于完善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胆改革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办法,形成了一批重要的制度成果,特别是省政府批转了《关于强化建设用地保障服务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等7个文件,使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更加具体完善,收到了良好的实施效果,社会各界反映良好。
建立了矿业权配置新机制。收紧矿权审批口子,上交矿权审批权限,严格履行征求意见、专家论证、厅长办公会初审、省长办公会审查、媒体公示、省政府常务会议审批的程序,矿业权审批管理更加严格规范,全年没有发生新的矿业权纠纷。
建立了建设用地审批新机制。优化用地审批程序,简化用地审批报件,缩短用地审批时限。土地预审和审批报件材料比原来减少了一半,用地报件审查、批准时限比原来缩短一半,极大地提高了用地审批效率。
建立了耕地补充新机制。下放土地整理开发项目管理权限,进一步明确责、权、利关系。交省财政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的80%切块下达给市州,调动了各级政府抓项目的积极性,强化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共同责任,耕地保护工作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五)科学统筹规划,抓基础成效显著
依法行政工作迈出了新步伐。清理规范了行政审批项目。全面清理了地质矿产管理规范性文件。依法开展行政应诉、复议及复核工作。扎实开展国土资源法制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宣传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增强了依法用地管矿、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意识。
规划指导和信息支撑作用得到发挥。编制完成并上报了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市县级规划编制全面开展。国土资源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国土资源利用和管理的统筹、管控作用得到加强。信息支撑能力明显提升,实现了省厅与国土资源部、省政府政务大厅、市州国土资源局建设用地审批网上运行和远程数据交换,信息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二次土地调查各项任务基本完成。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被国土资源部约谈后,我们采取一票否决、分片包干、充实队伍、及时通报、整体推进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完成并按时上报了90个调查单位农村土地调查成果,完成了86个县市区城镇土地调查工作。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对调查成果实行4道程序、8个关口的检查验收,数据建设和汇总做到了零错误、零误差,确保了土地调查质量和调查数据的全面、真实、准确。
矿产资源三项调查稳步推进。全面启动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完成了1300多个探矿权、2900多个采矿权野外实测工作,总体进度处于全国前列。大力推进储量利用现状调查工作,开展了25个矿种资源储量核查。认真组织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完成了铁、铝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其余9个矿种的潜力评价正在加紧进行。
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切实加强。认真做好储量评审备案管理、矿山储量动态监管、储量登记统计工作,掌握了资源变化情况和储量家底。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社会提供地质信息服务。
(六)加强自身建设,带队伍再创佳绩
干部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严格履行干部选拔工作程序,突出抓好关键环节,大力推进竞争上岗,探索二轮海选、分类计票、党组票决等措施,规范选人用人行为,公信度明显提高。加大了干部轮岗交流力度,轮岗交流处级干部58人。调整了5个市州国土资源局主要领导,加强领导班子,激发了干部创业的活力。
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全力推进预防腐败试点工作,紧紧围绕矿业权管理、土地出让及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着眼前置关口抓源头,探索源头治理的有效对策;创新机制,规范权力运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监督措施,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资源配置体系,加强矿产资源有形市场建设。坚持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全年公示重要行政审批事项405项。开展窗口办文、政风行风热线、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等活动,促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行向重点处室和项目工程的纪检派驻制度,切实发挥监督的实效性。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对4个市州国土资源局和5个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3个直属事业单位进行了财务收支审计,开展了重点工程专项审计,发现并纠正了一些违规问题。
自身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明显提升。积极推进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机关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办事效率大幅提高。地质博物馆和沙漠科技馆建设、布展工作进展顺利。省地勘局、有色地勘局、煤田地质局地勘经济平稳增长,测绘保障能力水平显著提高,职工收入逐年增加,干部队伍总体稳定。
二、2010年工作安排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们贯彻落实“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加快构建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服务全省经济发展的关键一年。
今年国土资源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精神,以完善和落实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为切入点,以提高服务保障能力为主线,以加强系统自身建设为保证,以深入开展双保行动和巩固地质找矿大讨论活动为抓手,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为载体,正确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积极服务,严格管理,全面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全力保障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按照这一总体思路,要着力抓好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深入开展双保行动,统筹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按照“严控总量,优化结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原则,对土地供应总量、布局、结构、时序实行供需双向调节,科学合理安排用地。
(二)以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建立“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联动、统筹规划、聚合资金”的工作机制,实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
(三)巩固扩大“大讨论”成果,切实增强能源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努力实现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着力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四)创新监管方式,切实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完善监管体系,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转变监管方式,加大监管力度,严肃认真地搞好卫片执法检查,严格落实行政违法问责制,依法规范全省国土资源管理。
(五)夯实管理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基础工作是国土资源工作上水平、上台阶的重要保障。要继续高度重视,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要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修编工作,全面完成第二次土地调查各项工作任务。
(六)抓好机关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执行力。认真总结机关建设中取得的成效和经验,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教育培养、管理监督和激励约束工作机制,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蔡桂星 傅军 刘学魁)
2009年,全省国土资源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国土资源部各项决策部署,以开展“保经济增长、保耕地红线”行动和地质找矿大讨论活动为契机,不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严格规范管理,狠抓工作落实,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积极主动服务,保增长成效显著
项目建设用地得到全面保障。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战略决策和灾后重建相关政策,完成了新建铁路兰新第二双线等重点项目用地初审和预审;批准兰渝铁路等重点项目单体工程和灾后重建293个项目先行用地。积极争取国土资源部,批准了兰银输气管道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和兰州市2009年城市批次用地。全年预审建设用地项目52个,预审用地15万亩;审批审核建设用地7.39万亩。全省重点项目建设和灾后重建工作没有因为用地问题受到影响。
国有土地资产得到依法处置。按照特事特办、一企一策的原则,对酒钢集团公司整体上市和甘肃农垦亚盛公司增发股票涉及的87宗、629平方公里的国有土地资产,进行了依法处置,转增国家资本金79亿元。对甘肃建工集团整体改制土地资产作了合理处置,提出了兰拖厂等省属8户破产企业土地资产处置方案,保证了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国土资源收入贡献再创新高。规范国土资源市场运行,加大征费力度,确保应收尽收,省本级非税收入入库总额37.6亿元,占省级入库总额的70%以上,对省财政的非税贡献在省直部门中位居第一。积极争取国土资源部各类项目199个,落实专项资金11.2亿元。全省实现土地出让总价款60亿元。挂牌出让矿业权11宗,实现价款4210万元。
(二)狠抓工作落实,保红线坚强有力
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开创了新局面。首次安排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经费2374万元,结束了我省无基本农田工作经费的历史。进一步规范建设占用耕地补充制度,建立了全省补充耕地项目库、耕地指标后备库和基础台帐,将2009年审批的建设用地,逐一与补充耕地项目库指标挂钩,确保了先补后占规定的严格落实。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国家和省级安排土地整理开发项目270个、资金13.1亿元。完成土地整理开发项目130个,整理开发土地45.3万亩,新增耕地12万亩,连续9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动态平衡。
土地违法违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全国卫片监测发现的违法问题得到整改落实,通过了国土资源部验收。着眼于源头治理,与省高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监察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国土资源执法中加强协调配合的若干意见》,制定修改完善了《甘肃省国土资源执法巡查工作实施办法》等4个办法,执法长效机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开通12336违法举报电话,畅通了违法线索举报渠道。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全省立案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339件,结案336件,结案率高达99%,给予行政处分1人,党纪处分2人,4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征地补偿标准更加明确具体。省政府批准发布了全省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初步建立了征地补偿标准的正常增长机制。积极参与制定《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暂行办法》,在白银区、甘州区、兰州市近郊4区开展失地农民社保试点工作。加大对征地行为的监督指导,对征地补偿费实行直通车兑现,有效防止了挤占、挪用、截留现象的发生。
(三)精心组织实施,大讨论成果显著
积极支持国有大型企业发展。认真落实全省第一、二次支持重点工业企业会议精神,重点扶持23户骨干工业企业,帮助钢铁、有色等重点企业渡过金融危机难关。通过行政审批等方式,为金川公司、酒钢公司、白银公司配置矿业权50宗。特别是对酒钢公司整体上市涉及的4宗采矿权转让,打破常规、分类处置,多次到国土资源部协调沟通,争取国土资源部同意授权省厅办理采矿权转让变更。积极支持华能公司、中金公司、中信集团等大型企业在甘发展,推动了阳山金矿、宁正煤田的勘查开发。
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深入开展地质找矿大讨论活动,梳理了思想观念、体制机制、规范标准三个层面的问题,形成了推动地质找矿改革发展的驱动力。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启动运行,给省属国有地勘单位安排项目20个,资金1.7亿元,基金项目进展顺利,部分项目实现找矿重大突破,环县沙井子西部煤炭普查探获资源量15亿吨,阿克塞县化石沟铜矿探获铜资源量14万吨,合水-宁县煤炭普查、天祝县臭牛沟煤矿普查、肃南县西柳沟铁矿普查等项目也有望实现突破。安排省留矿补费地质勘查项目16个,资金4250万元。
矿产资源管理得到加强。全面清理了2005年我省暂停探矿权审批以来,有关主体向国土资源部申请的736个探矿权项目,分类进行了妥善处理。着力解决省属国有地勘单位历史遗留问题,按照矿权审批新机制,解决了省地勘局、有色地勘局95宗合作勘查遗留问题。拉尔玛金矿、肃北县七角井子铁矿等一批十分棘手的矿权纠纷得到妥善解决。积极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改善矿产资源开发的不合理局面,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取得了积极进展。组织开展了全省首次矿产资源执法巡查,查处结案矿产资源违法案件126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持续好转。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得到切实加强。报请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大幅增加,争取国家地质环境专项资金2.3亿元,争取陇南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经费16亿元,省级投入5300万元。组织开展应急调查27次。加强地质灾害预警监测和群测群防,积极开展预警预报应急调查,妥善处置了兰州九州石峡口等地质灾害,避免了群死群伤,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坚持改革创新,新机制趋于完善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胆改革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办法,形成了一批重要的制度成果,特别是省政府批转了《关于强化建设用地保障服务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等7个文件,使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更加具体完善,收到了良好的实施效果,社会各界反映良好。
建立了矿业权配置新机制。收紧矿权审批口子,上交矿权审批权限,严格履行征求意见、专家论证、厅长办公会初审、省长办公会审查、媒体公示、省政府常务会议审批的程序,矿业权审批管理更加严格规范,全年没有发生新的矿业权纠纷。
建立了建设用地审批新机制。优化用地审批程序,简化用地审批报件,缩短用地审批时限。土地预审和审批报件材料比原来减少了一半,用地报件审查、批准时限比原来缩短一半,极大地提高了用地审批效率。
建立了耕地补充新机制。下放土地整理开发项目管理权限,进一步明确责、权、利关系。交省财政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的80%切块下达给市州,调动了各级政府抓项目的积极性,强化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共同责任,耕地保护工作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五)科学统筹规划,抓基础成效显著
依法行政工作迈出了新步伐。清理规范了行政审批项目。全面清理了地质矿产管理规范性文件。依法开展行政应诉、复议及复核工作。扎实开展国土资源法制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宣传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增强了依法用地管矿、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意识。
规划指导和信息支撑作用得到发挥。编制完成并上报了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市县级规划编制全面开展。国土资源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国土资源利用和管理的统筹、管控作用得到加强。信息支撑能力明显提升,实现了省厅与国土资源部、省政府政务大厅、市州国土资源局建设用地审批网上运行和远程数据交换,信息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二次土地调查各项任务基本完成。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被国土资源部约谈后,我们采取一票否决、分片包干、充实队伍、及时通报、整体推进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完成并按时上报了90个调查单位农村土地调查成果,完成了86个县市区城镇土地调查工作。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对调查成果实行4道程序、8个关口的检查验收,数据建设和汇总做到了零错误、零误差,确保了土地调查质量和调查数据的全面、真实、准确。
矿产资源三项调查稳步推进。全面启动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完成了1300多个探矿权、2900多个采矿权野外实测工作,总体进度处于全国前列。大力推进储量利用现状调查工作,开展了25个矿种资源储量核查。认真组织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完成了铁、铝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其余9个矿种的潜力评价正在加紧进行。
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切实加强。认真做好储量评审备案管理、矿山储量动态监管、储量登记统计工作,掌握了资源变化情况和储量家底。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社会提供地质信息服务。
(六)加强自身建设,带队伍再创佳绩
干部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严格履行干部选拔工作程序,突出抓好关键环节,大力推进竞争上岗,探索二轮海选、分类计票、党组票决等措施,规范选人用人行为,公信度明显提高。加大了干部轮岗交流力度,轮岗交流处级干部58人。调整了5个市州国土资源局主要领导,加强领导班子,激发了干部创业的活力。
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全力推进预防腐败试点工作,紧紧围绕矿业权管理、土地出让及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着眼前置关口抓源头,探索源头治理的有效对策;创新机制,规范权力运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监督措施,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资源配置体系,加强矿产资源有形市场建设。坚持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全年公示重要行政审批事项405项。开展窗口办文、政风行风热线、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等活动,促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行向重点处室和项目工程的纪检派驻制度,切实发挥监督的实效性。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对4个市州国土资源局和5个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3个直属事业单位进行了财务收支审计,开展了重点工程专项审计,发现并纠正了一些违规问题。
自身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明显提升。积极推进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机关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办事效率大幅提高。地质博物馆和沙漠科技馆建设、布展工作进展顺利。省地勘局、有色地勘局、煤田地质局地勘经济平稳增长,测绘保障能力水平显著提高,职工收入逐年增加,干部队伍总体稳定。
二、2010年工作安排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们贯彻落实“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加快构建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服务全省经济发展的关键一年。
今年国土资源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精神,以完善和落实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为切入点,以提高服务保障能力为主线,以加强系统自身建设为保证,以深入开展双保行动和巩固地质找矿大讨论活动为抓手,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为载体,正确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积极服务,严格管理,全面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全力保障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按照这一总体思路,要着力抓好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深入开展双保行动,统筹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按照“严控总量,优化结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原则,对土地供应总量、布局、结构、时序实行供需双向调节,科学合理安排用地。
(二)以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建立“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联动、统筹规划、聚合资金”的工作机制,实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
(三)巩固扩大“大讨论”成果,切实增强能源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努力实现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着力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四)创新监管方式,切实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完善监管体系,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转变监管方式,加大监管力度,严肃认真地搞好卫片执法检查,严格落实行政违法问责制,依法规范全省国土资源管理。
(五)夯实管理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基础工作是国土资源工作上水平、上台阶的重要保障。要继续高度重视,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要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修编工作,全面完成第二次土地调查各项工作任务。
(六)抓好机关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执行力。认真总结机关建设中取得的成效和经验,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教育培养、管理监督和激励约束工作机制,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蔡桂星 傅军 刘学魁)
上一篇:2009年土地管理
下一篇:2011年国土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