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工业经济
- 时间:2009-03-14
- 点击:0
- 来源:
一、2005年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2005年,全省工业围绕“工业强省”战略,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为重点,积极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在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支柱产业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中藏药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工业继续保持了总量和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态势,是近十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工业对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为“十一五”进一步提高全省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8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01.8亿元(含长庆油田甘肃境内部分),增长18.55%,比2004年加快2.8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63.01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一)工业增速和效益创近八年新高,冶金、有色行业对工业快速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冶金、有色等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增速高于全省平均速度。2005年,冶金、有色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达39.33%、24.19%。2005年,随着酒钢铁、钢和金川公司镍、铜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扩大,以及机械行业的整体扭亏,冶金、有色等行业对我省工业快速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重点产品产量有较大增长。2005年,原油加工量达到1225.17万吨,比上年增长8.87%;十种有色金属117.93万吨,增长14.05%,其中铝、镍、铜产量为56.95、8.28、23.79万吨,分别增长21.28%、27.78%、24.17%;钢材452.25万吨,增长53.14%。2005年生产卷烟71万箱,比2004年增长61%,有力支撑了全省工业增长和财政收入提高。2005年机电产品出口1.4亿元,增长67.2%;农产品加工出口1.6亿美元,增长42.6%,这两个行业是我省工业产品出口增幅最大的行业。
(二)重点项目建设取得较快进展,工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抓住国家对钢铁、电解铝等行业清理整顿的契机,加快我省工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使之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兰州石化公司6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金川公司矿山改扩建工程、镍精炼节能降耗改造和铜冶炼项目基本建成投产,20万吨铜电解工程开工建设,建成后金川公司铜冶炼及电解能力将达到40万吨;酒钢产品结构调整项目中的200万吨碳钢薄板工程基本建成,不锈钢项目除冷轧部分外也已基本建成;兰铝15万吨电解铝工程正在抓紧建设;兰铝3×30万千瓦自备电厂和华亭中煦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60万吨甲醇等项目按计划开工;关系白银市污染治理和白银公司长远发展的铜冶炼制酸系统污染治理项目已开工建设;兰州卷烟厂异地改造项目建成投产。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不仅拉动了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也增强了我省支柱产业的发展实力和后劲。四Ο四厂建设乏燃料大型商用后处理厂的前期工作取得重要进展,阳山金矿勘查开发工作正在稳步推进,肃南小柳沟钨已开始整体开发设计,805厂10万吨TDI、白银20万吨氯碱等项目前期工作正在积极推进。针对我省原材料工业为主的特点,积极促进原材料工业的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
组织实施了15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强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和申报工作,1户企业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使我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个;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全省已建立省级以上技术中心的企业达到56户。全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03.38亿元,比上年增长14.7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4.7%。
(三)国债支持和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明显增强,促进了特色优势产业较快发展。2005年通过积极争取,张掖甘绿公司2万吨脱水蔬菜、天水长城果汁有限公司“花牛”系列果蔬品综合加工利用、岷县天昊黄金有限责任公司鹿峰金矿扩建、天水长城开关厂企业信息化改造、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数控轧辊车、铣、磨自动化成套设备产业化等8个项目列入国债投资计划。发挥省预算内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择优扶强、支持行业骨干企业的导向作用,对农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地方化工、医药、新材料等行业企业给予贴息或补助,带动社会投资近5亿元。
(四)国企改制重组力度继续加大,劣势企业退出市场进程进一步加快。2005年,省属和70户下划企业中,共有11户企业完成政策性破产,3户企业依法破产终结;13户企业政策性破产和10户企业依法破产进入司法程序;15户企业列入国家正式破产计划;18户企业列入全国破产新增建议计划;1户企业列入国家债转股计划。对一大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大中型困难企业和资源枯竭的矿山企业实施破产,优化了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维护了企业和社会稳定。以产权多元化为核心的股份制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全面展开,金川公司向上海宝钢集团、太原钢铁集团分别转让部分国有股,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发展目标;靖远煤业重组长风特电,步入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渠道;刘化集团增资扩股工作基本结束,四川省农资公司拟投资1.5亿元控股51%;连铝、白银红鹭铝业已与中铝股份实现资产重组,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原料保障;莫高股份4000万国有股股权转让已开始实施。
同时,影响我省工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以原材料工业为主的结构更加刚性化,后续加工发展缓慢;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增长方式还未得到有效改善,部分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仍然存在;中小企业发展缓慢,工业经济增长和效益增加仍然依靠少数骨干大型企业拉动,工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还不够大;工业项目建设长期受资金、环境的制约,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调整,给我省支柱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了更加严峻的考验。
二、2006年工业宏观政策环境、预期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从工业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看,国家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和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制定严格的环境、能耗、水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安全、质量、技术、规模等标准,提高准入门槛,推进增长方式转变;围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联合重组,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切实搞好高耗能、高污染原材料行业的产业升级。国家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宏观政策取向,将促使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电解铝、钢铁、铁合金、水泥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波动进一步加剧,我省重点骨干企业仍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考验。
2006年全省工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突出结构调整这一主题,加快推进“工业强省”战略,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石油化工、冶金有色、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和制药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围绕“十大超百亿工程”,积极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和前期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引导投资方向,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发展。扶持我省具有一定优势的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和中藏药生产企业加快发展。按照突出重点,择优扶强原则,继续做好省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安排使用工作,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力争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实现利润基本保持同步增长,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4%以上,为保持全省工业“十一五”期间持续快速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一)围绕“十大超百亿工程”,积极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和前期工作。确保兰州石化公司6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建成并试投产,开工建设炼油系统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兰州石油化工公司丙烯酸及酯和甲乙酮、顺酐等乙烯后加工项目;保证酒钢产品结构调整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完成金川公司矿山改扩建工程,保证 20万吨铜电解工程的建设进度;加快兰铝3×30万千瓦自备电厂、15万吨电解铝项目和华亭60万吨甲醇项目建设进度;抓好白银公司铜冶炼制酸系统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力争兰州金刚轮胎有限责任公司建成60万套全钢载重子午胎项目。继续推进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加大阳山金矿勘查开发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开工。积极推进四○四厂建设乏燃料大型商用后处理厂前期工作。认真做好庆阳原油就地加工项目的申报争取,抓紧论证庆阳石油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805厂TDI扩建工程和兰铝20万吨铝板带箔项目前期工作的开展,支持连铝开展铝电联营。做好汽车项目在甘肃发展的协调服务。加快白银公司铜冶炼系统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白银经济转型。
(二)按照突出重点、择优扶强原则,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逐步增加工业发展扶持资金规模,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科学、合理、有效使用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采取补助、贴息等方式,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滚动发展。进一步贯彻投资体制改革精神,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鼓励骨干企业发挥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下游延伸产品,提高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融合度、关联度,延长优势产业发展的链条,促进地方工业发展。
(三)围绕我省加快重点支柱产业的发展,继续加强对产业政策和宏观经济运行形势的分析和调查研究。加强对国家宏观调控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研究和把握,及时发布政策信息,协调解决工业经济运行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引导企业投资和生产经营。针对近年我省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原材料行业发展的资源约束不断加大,而且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风险的影响也在同时加大,从资源保障、产品结构调整等方面对冶金、有色、黄金、装备制造等行业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寻求发展的新思路和途径。以各类产业园区为依托,鼓励关联企业或配套企业向龙头企业所在工业园区集中,引导企业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拓展产业集聚空间。通过产业集聚,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产业集聚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使工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四)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创新促进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以股份制为重点的产权多元化改革,以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为目标,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的资本运作能力和资本扩张能力;着力健全和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创新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加快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贯彻新修订的《公司法》为目标,理顺出资人与所出资企业权责关系,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经营能力。重点推进酒钢、长城电工等10户大型企业产权多元化;基本完成70户下划企业中剩余20户改制放活,转入非公经济发展轨道;继续推进兰轴、兰驼、甘光、甘铝等省属特困企业为主的20户三类企业的破产重组,基本完成工业企业“376” 国企改革攻坚的阶段性任务。对我省9户上市公司,在充分尊重股东意愿的基础上,分类分步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对条件相对成熟的上市公司,积极指导国有股股东尽快完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
(五)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为原材料工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鼓励有市场竞争力、实力强的企业到国外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和更充足的资源延续企业的发展。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提高现有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促进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国际市场动态,研发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做精做强企业,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积极支持金川公司单独或联合国外知名企业在菲律宾、澳大利亚、古巴等国开发镍钴、铜锌等矿产资源;鼓励酒钢集团在南非、蒙古国建设冶金项目;推进白银公司与蒙古国合作开发铜金矿项目;支持兰石集团国民油井公司与美国国民油井公司合作开发出口机械设备项目。
(六)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和鼓励金融部门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改进信贷考核和奖惩管理方式,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比重,推进面向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运行情况的评估和监测,研究制订《甘肃省非公有制经济统计办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和监管,设立并完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投诉中心,促使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着力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2005年,全省工业围绕“工业强省”战略,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为重点,积极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在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支柱产业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中藏药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工业继续保持了总量和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态势,是近十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工业对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为“十一五”进一步提高全省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8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01.8亿元(含长庆油田甘肃境内部分),增长18.55%,比2004年加快2.8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63.01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一)工业增速和效益创近八年新高,冶金、有色行业对工业快速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冶金、有色等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增速高于全省平均速度。2005年,冶金、有色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达39.33%、24.19%。2005年,随着酒钢铁、钢和金川公司镍、铜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扩大,以及机械行业的整体扭亏,冶金、有色等行业对我省工业快速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重点产品产量有较大增长。2005年,原油加工量达到1225.17万吨,比上年增长8.87%;十种有色金属117.93万吨,增长14.05%,其中铝、镍、铜产量为56.95、8.28、23.79万吨,分别增长21.28%、27.78%、24.17%;钢材452.25万吨,增长53.14%。2005年生产卷烟71万箱,比2004年增长61%,有力支撑了全省工业增长和财政收入提高。2005年机电产品出口1.4亿元,增长67.2%;农产品加工出口1.6亿美元,增长42.6%,这两个行业是我省工业产品出口增幅最大的行业。
(二)重点项目建设取得较快进展,工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抓住国家对钢铁、电解铝等行业清理整顿的契机,加快我省工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使之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兰州石化公司6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金川公司矿山改扩建工程、镍精炼节能降耗改造和铜冶炼项目基本建成投产,20万吨铜电解工程开工建设,建成后金川公司铜冶炼及电解能力将达到40万吨;酒钢产品结构调整项目中的200万吨碳钢薄板工程基本建成,不锈钢项目除冷轧部分外也已基本建成;兰铝15万吨电解铝工程正在抓紧建设;兰铝3×30万千瓦自备电厂和华亭中煦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60万吨甲醇等项目按计划开工;关系白银市污染治理和白银公司长远发展的铜冶炼制酸系统污染治理项目已开工建设;兰州卷烟厂异地改造项目建成投产。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不仅拉动了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也增强了我省支柱产业的发展实力和后劲。四Ο四厂建设乏燃料大型商用后处理厂的前期工作取得重要进展,阳山金矿勘查开发工作正在稳步推进,肃南小柳沟钨已开始整体开发设计,805厂10万吨TDI、白银20万吨氯碱等项目前期工作正在积极推进。针对我省原材料工业为主的特点,积极促进原材料工业的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
组织实施了15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强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和申报工作,1户企业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使我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个;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全省已建立省级以上技术中心的企业达到56户。全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03.38亿元,比上年增长14.7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4.7%。
(三)国债支持和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明显增强,促进了特色优势产业较快发展。2005年通过积极争取,张掖甘绿公司2万吨脱水蔬菜、天水长城果汁有限公司“花牛”系列果蔬品综合加工利用、岷县天昊黄金有限责任公司鹿峰金矿扩建、天水长城开关厂企业信息化改造、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数控轧辊车、铣、磨自动化成套设备产业化等8个项目列入国债投资计划。发挥省预算内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择优扶强、支持行业骨干企业的导向作用,对农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地方化工、医药、新材料等行业企业给予贴息或补助,带动社会投资近5亿元。
(四)国企改制重组力度继续加大,劣势企业退出市场进程进一步加快。2005年,省属和70户下划企业中,共有11户企业完成政策性破产,3户企业依法破产终结;13户企业政策性破产和10户企业依法破产进入司法程序;15户企业列入国家正式破产计划;18户企业列入全国破产新增建议计划;1户企业列入国家债转股计划。对一大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大中型困难企业和资源枯竭的矿山企业实施破产,优化了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维护了企业和社会稳定。以产权多元化为核心的股份制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全面展开,金川公司向上海宝钢集团、太原钢铁集团分别转让部分国有股,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发展目标;靖远煤业重组长风特电,步入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渠道;刘化集团增资扩股工作基本结束,四川省农资公司拟投资1.5亿元控股51%;连铝、白银红鹭铝业已与中铝股份实现资产重组,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原料保障;莫高股份4000万国有股股权转让已开始实施。
同时,影响我省工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以原材料工业为主的结构更加刚性化,后续加工发展缓慢;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增长方式还未得到有效改善,部分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仍然存在;中小企业发展缓慢,工业经济增长和效益增加仍然依靠少数骨干大型企业拉动,工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还不够大;工业项目建设长期受资金、环境的制约,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调整,给我省支柱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了更加严峻的考验。
二、2006年工业宏观政策环境、预期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从工业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看,国家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和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制定严格的环境、能耗、水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安全、质量、技术、规模等标准,提高准入门槛,推进增长方式转变;围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联合重组,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切实搞好高耗能、高污染原材料行业的产业升级。国家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宏观政策取向,将促使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电解铝、钢铁、铁合金、水泥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波动进一步加剧,我省重点骨干企业仍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考验。
2006年全省工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突出结构调整这一主题,加快推进“工业强省”战略,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石油化工、冶金有色、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和制药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围绕“十大超百亿工程”,积极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和前期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引导投资方向,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发展。扶持我省具有一定优势的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和中藏药生产企业加快发展。按照突出重点,择优扶强原则,继续做好省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安排使用工作,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力争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实现利润基本保持同步增长,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4%以上,为保持全省工业“十一五”期间持续快速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一)围绕“十大超百亿工程”,积极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和前期工作。确保兰州石化公司6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建成并试投产,开工建设炼油系统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兰州石油化工公司丙烯酸及酯和甲乙酮、顺酐等乙烯后加工项目;保证酒钢产品结构调整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完成金川公司矿山改扩建工程,保证 20万吨铜电解工程的建设进度;加快兰铝3×30万千瓦自备电厂、15万吨电解铝项目和华亭60万吨甲醇项目建设进度;抓好白银公司铜冶炼制酸系统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力争兰州金刚轮胎有限责任公司建成60万套全钢载重子午胎项目。继续推进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加大阳山金矿勘查开发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开工。积极推进四○四厂建设乏燃料大型商用后处理厂前期工作。认真做好庆阳原油就地加工项目的申报争取,抓紧论证庆阳石油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805厂TDI扩建工程和兰铝20万吨铝板带箔项目前期工作的开展,支持连铝开展铝电联营。做好汽车项目在甘肃发展的协调服务。加快白银公司铜冶炼系统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白银经济转型。
(二)按照突出重点、择优扶强原则,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逐步增加工业发展扶持资金规模,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科学、合理、有效使用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采取补助、贴息等方式,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滚动发展。进一步贯彻投资体制改革精神,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鼓励骨干企业发挥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下游延伸产品,提高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融合度、关联度,延长优势产业发展的链条,促进地方工业发展。
(三)围绕我省加快重点支柱产业的发展,继续加强对产业政策和宏观经济运行形势的分析和调查研究。加强对国家宏观调控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研究和把握,及时发布政策信息,协调解决工业经济运行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引导企业投资和生产经营。针对近年我省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原材料行业发展的资源约束不断加大,而且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风险的影响也在同时加大,从资源保障、产品结构调整等方面对冶金、有色、黄金、装备制造等行业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寻求发展的新思路和途径。以各类产业园区为依托,鼓励关联企业或配套企业向龙头企业所在工业园区集中,引导企业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拓展产业集聚空间。通过产业集聚,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产业集聚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使工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四)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创新促进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以股份制为重点的产权多元化改革,以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为目标,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的资本运作能力和资本扩张能力;着力健全和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创新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加快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贯彻新修订的《公司法》为目标,理顺出资人与所出资企业权责关系,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经营能力。重点推进酒钢、长城电工等10户大型企业产权多元化;基本完成70户下划企业中剩余20户改制放活,转入非公经济发展轨道;继续推进兰轴、兰驼、甘光、甘铝等省属特困企业为主的20户三类企业的破产重组,基本完成工业企业“376” 国企改革攻坚的阶段性任务。对我省9户上市公司,在充分尊重股东意愿的基础上,分类分步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对条件相对成熟的上市公司,积极指导国有股股东尽快完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
(五)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为原材料工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鼓励有市场竞争力、实力强的企业到国外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和更充足的资源延续企业的发展。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提高现有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促进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国际市场动态,研发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做精做强企业,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积极支持金川公司单独或联合国外知名企业在菲律宾、澳大利亚、古巴等国开发镍钴、铜锌等矿产资源;鼓励酒钢集团在南非、蒙古国建设冶金项目;推进白银公司与蒙古国合作开发铜金矿项目;支持兰石集团国民油井公司与美国国民油井公司合作开发出口机械设备项目。
(六)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和鼓励金融部门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改进信贷考核和奖惩管理方式,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比重,推进面向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运行情况的评估和监测,研究制订《甘肃省非公有制经济统计办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和监管,设立并完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投诉中心,促使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着力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