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能源工作
- 时间:2009-03-14
- 点击:0
- 来源: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随着全省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全省能源生产持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有效地保证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能源不断增长的需要。
一、2006年能源工作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保证能源有效供应
2006年,全省能源生产和消费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全省能源供需基本保持平衡。预计全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810万吨标煤,同比增长5.86%;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410万吨标煤,增长6.2%。
1、煤炭。新增原煤生产能力438万吨,原煤产量达到3823万吨。窑街、天祝和靖远矿区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以及靖远矿区矿井水回用与雨水集流等在建工程进展顺利;华亭煤业集团公司砚北选煤厂已于今年9月建成投入试运转,花草滩矿井、红沙岗一号井及选煤厂已开工建设;阿干矿区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已完成初设,即将开工建设。
2、电力。全省新增发电装机173万千瓦,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186万千瓦。全年全口径发电量达到53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全社会用电量达到5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在建项目张掖电厂、靖远电厂三期、海甸峡、小孤山水电站等工程已建成投产,华亭煤矸石电厂首台机组已并网发电,柴家峡水电站、乌金峡水电站、炳灵水电站、麒麟寺水电站等进展顺利;前期项目黑河二龙山水电站、大孤山水电站和大通河朱岔峡水电站等已开工建设,甘谷电厂“以大代小”工程已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并争取国家列为我省2007年火电开工项目。750兰州东330千伏送出线路、兰武嘉电铁供电工程已建成投运,330千伏瓜州输变电、洛大输变电、黑河输变电、西大滩输变电等项目已开工建设,农网改造二期工程已全面完成并通过省级整体验收,农网完善和县城电网改造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
3、石油天然气。全省天然气用量达到1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原油产量332万吨,同比增长8.97%;全社会油品消费量210万吨,同比增长2%。中油独山子—兰州成品油管道和鄯善—兰州原油输送管道已建成,长庆和玉门油田产能建设等在建项目进展顺利。
4、可再生能源。新增风电装机11万千瓦,全省风力发电总装机达到16万千瓦。开工建设安西风电场特许权招标项目和玉门低窝铺风电场、玉门三十里井子风电场三期工程,其中低窝铺和三十里井子风电场三期工程年底已建成投运;完成全省第一批5万千瓦风电特许权招标试点项目安西大梁和向阳、玉门三十里井子风电场四期工程的招标工作,正在开展项目报批及施工准备工作;完成玉门昌马20万千瓦风电场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申请列入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
(二)加强能源规划管理工作,确保能源工业有序发展
为保持能源工业合理布局,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引导全省能源工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科学发展观和创建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经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能源需求预测,编制完成了《甘肃省“十一五”能源工业发展规划》,并报省政府审查通过印发执行。同时,按照国家对风电场规划建设的有关技术规定,编制完成了全省风能资源评价、风电场选址、风电场工程规划报告,规划了18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并初步确定了“十一五”期间我省风电场址和开发序次;组织完成了白龙江干流沙川坝—苗家坝河段、湟水河下游河段及白水江流域水电开发调整规划,正在开展黄河黑山峡及玛曲河段水电开发规划优化调整工作;组织完成了兰州周边城镇天然气利用规划。
(三)超前谋划,做好重大项目储备工作
加大煤田地质勘探工作。组织完成正宁南部及长山子煤矿详查、宁县南普查、红沙岗南及大柳井田勘探等工作,开展灵台南、山丹柴胡子沟、张掖平山湖普查,窑街深部、魏家地扩大区勘探。
加强电力项目储备工作。为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降低排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根据国家上大压小、实施节能降耗和热电联产工程的产业政策,重新修订了《甘肃省热电联产工程规划报告》,在兰州、天水、白银、酒泉等重点城市规划了一批热电联产项目,完成了平凉电厂二期、崇信电厂、靖远电厂一期扩建、景泰电厂、永昌电厂“以大代小”改扩建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多次向国家有关部门汇报衔接,争取国家在2008年—2010年火电建设计划中,能够给甘肃多安排一些项目和装机容量。同时,加快全省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开展白龙江苗家坝、花园、代古寺、立节、凉风壳、沙川坝,洮河安果儿、赛吾多、扭子等水电站,以及750千伏兰州东—银川东输变电工程和330千伏兰州南、兰州北等输变电工程前期工作,委托开展核电站相关前期工作。
(四)加快农村电网及无电地区通电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经过4年多的艰辛努力,全省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二期工程已经全面建成投运,并通过省级整体验收。通过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的实施,使全省农村供配电网络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完善,供电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同时进一步深化农电体制改革,理顺了管理渠道,消除乱加价、乱收费、乱摊派行为,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有效地减轻了农民用电负担。同时,为了进一步解决我省农网发展中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和无电地区通电问题,改善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开展了2006年农村电网完善工程建设,启动了全省无电地区通电试点工程,为2007年底前基本解决全省电网延伸无电地区通电问题,加快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及时掌握政策信息,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
为了保证“十一五”期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要,积极向国家发展改革委衔接汇报,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2006年,全省能源项目共争取到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2.49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我省能源项目建设和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其中:煤矿安全改造0.56亿元,煤矿地质勘探0.05亿元,窑街、天祝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1.17亿元,中西部农网完善0.5亿元,无电地区电力建设0.2亿元。
(六)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协作配合,较好地解决了能源工业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
1、提出电价调整建议。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我省电价调整加价1.79分/千瓦时的标准,省发展改革委多次会同省物价、省经委、省电力公司等部门分析研究、测算电价调整对全省影响,并提出了符合省情的电价调整加价0.99分/千瓦时的政策建议,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认可,使我省电价调价额每年减少约4亿元,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电价调整对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还解决了我省小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问题。
2、农灌电量实行基数管理。针对我省农灌电价偏低,多年来农灌电量增长较快,使工业企业负担不断加剧,同时造成地下水过度开采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我委会同有关部门对全省农业排灌电价改革进行了调研,形成了专题报告,提出了以基数管理为核心的全省农业排灌电价改革措施,并得到省政府认可,初步解决了农灌电量持续增长、工业企业负担加重的局面,有利地促进全省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3、开展发电权交易和购售电联动试点工作。省发展改革委和省经委积极探索节能降耗、污染物减排的措施,成功在甘谷电厂和平凉电厂开展了发电权交易试点工作,使大容量、高参数的机组多发电,煤耗高、污染大的小机组少发电。同时,大力开拓电力市场,积极开展购售电联动试点工作,使全省用电量约70亿千瓦时的高耗能企业在产品价格较低的情况下能正常生产,有利地促进了高耗能行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平稳过度。
4、开展兰州市冬季采暖问题研究。针对兰州市大气污染日益严峻的现状,对兰州市的冬季采暖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对地源热泵、电锅炉采暖、低温核供热等多元化采暖方式进行调研、论证,在听取了部分专家和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力发展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为主,以大型区域锅炉房集中供热为辅,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供热的多元化供热思路。
5、开展全省煤矿生产能力复核工作。为依法加强和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煤炭安监局等部门及相关专家成立了全省煤矿生产能力复核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国家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对全省402处煤矿生产能力进行了复核,核定全省煤矿生产能力为4966万吨,较原设计能力增加1279万吨,为规范煤矿生产行为,促进安全生产,合理开发利用煤矿资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七)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
为使更多的投资商了解能源项目审批、核准程序,积极参与我省能源项目建设,根据国家投资体制改革有关规定,省发展改革委出台了《甘肃省水电建设项目核准或转报办事指南》、《甘肃省煤炭建设项目核准或转报办事指南》和《甘肃省天然气接收站气化站建设项目核准指南》,进一步提高了办事便利程度和效率。同时,为简化项目核准程序,加快项目开发建设步伐,积极向国家发展改革委衔接汇报,并受委托核准了国家规划矿区内的八个煤炭项目和省内主要河流上的部分水电站项目。
二、2007年能源工作重点与主要措施
(一)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和前期工作
1、煤炭。继续抓好红沙岗一号井、花草滩矿井及东峡煤矿改扩建等在建项目建设步伐,开工建设天祝三号井改扩建、新安煤矿、大柳矿井及选煤厂、陈家沟煤矿选煤厂,加快王家山煤矿、宝积山煤矿改扩建等工程前期,力争早日开工建设;继续做好采煤沉陷区治理和煤矿安全改造工程建设,基本完成重点煤矿企业瓦斯治理任务,建立全省煤矿瓦斯治理监测体系;加大煤炭地质勘探工作力度,加快灵台煤田开发前期工作,完成正宁南部煤矿采矿权招拍挂工作,尽快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
2、电力。建成华亭煤矸石电厂、甘谷电厂“以大代小”等工程,开工建设西固热电厂“以大代小”改扩建和兰州第二热电厂扩建等工程,继续开展平凉电厂二期、崇信电厂、靖远一期扩建、景泰电厂及酒泉、白银、武威、天水等一批热电联产项目,以及嘉酒煤电基地发电项目等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下达2008年以后我省火电项目开工计划,力争有部分开展前期的电源项目开工建设。积极发展水电,加快中小水电建设步伐,抓好黄河炳灵、柴家峡、乌金峡等水电站项目及黑河、白龙江、白水江等流域一批水电项目建设,推进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规划调整工作,力争早日通过国家批准并开工建设。
建成330千伏瓜州输变电、黑河输变电、洛大输变电和西大滩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750千伏兰州东-平凉-乾县、西宁-永登-白银,330千伏兰州南、武都输变电和九甸峡、炳灵送出工程等电网项目;抓紧实施全省农网完善和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确保到年底基本建成。继续抓紧实施全省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力争年底前完成全省大电网延伸范围内户通电工程。
3、石油天然气。加快兰州—郑州成品油管道(甘肃段)、兰州至成都原油管道(甘肃段)和兰州—银川天然气管道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做好兰州、武威、白银、天水、庆阳等重点城市天然气综合利用规划。
4、可再生能源。开工建设玉门三十里井子四期、安西大梁和向阳风电场,力争年底建成投运。完成全省第二批风电特许权招标试点项目景泰兴泉和捡财塘两个5万千瓦以下风电场的招标工作并开工建设;争取将玉门昌马风电场一期工程20万千瓦列为国家风电特许权项目开工建设;加强全省规划风电场测风等前期工作,为完成“十一五”风电规划目标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市场换技术”等合作方式,加快我省风电设备产业化发展,努力提升我省风电设备的制造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推动我省机械制造、发电设备等基础装备制造工业的发展。
(二)继续做好各专项规划工作
按照国家优先利用国外资源的能源战略,充分利用蒙古国煤炭资源,加快嘉酒煤电基地规划工作。同时,紧紧抓住国家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展生物质能资源评价、开发利用规划工作的有利时机,抓紧做好全省生物质能资源评价、开发利用规划等前期工作,为全省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三)加强节能降耗工作
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加强节能降耗宣传工作,强化全社会的节能意识,实施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加快能耗高、效率低、污染大的小火电机组的关停力度,确保“十一五”期间全省小火电机组关停总容量达到77.5万千瓦。
(四)抓好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和落实工作
在做好项目协调服务工作的同时,加强项目建设和前期工作的管理力度。煤炭项目,要安排专项检查,督促项目业主如期完成煤矿安全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电力项目要落实农网完善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规模和资金使用情况,确保工程建设健康有序开展。
一、2006年能源工作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保证能源有效供应
2006年,全省能源生产和消费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全省能源供需基本保持平衡。预计全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810万吨标煤,同比增长5.86%;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410万吨标煤,增长6.2%。
1、煤炭。新增原煤生产能力438万吨,原煤产量达到3823万吨。窑街、天祝和靖远矿区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以及靖远矿区矿井水回用与雨水集流等在建工程进展顺利;华亭煤业集团公司砚北选煤厂已于今年9月建成投入试运转,花草滩矿井、红沙岗一号井及选煤厂已开工建设;阿干矿区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已完成初设,即将开工建设。
2、电力。全省新增发电装机173万千瓦,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186万千瓦。全年全口径发电量达到53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全社会用电量达到5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在建项目张掖电厂、靖远电厂三期、海甸峡、小孤山水电站等工程已建成投产,华亭煤矸石电厂首台机组已并网发电,柴家峡水电站、乌金峡水电站、炳灵水电站、麒麟寺水电站等进展顺利;前期项目黑河二龙山水电站、大孤山水电站和大通河朱岔峡水电站等已开工建设,甘谷电厂“以大代小”工程已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并争取国家列为我省2007年火电开工项目。750兰州东330千伏送出线路、兰武嘉电铁供电工程已建成投运,330千伏瓜州输变电、洛大输变电、黑河输变电、西大滩输变电等项目已开工建设,农网改造二期工程已全面完成并通过省级整体验收,农网完善和县城电网改造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
3、石油天然气。全省天然气用量达到1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原油产量332万吨,同比增长8.97%;全社会油品消费量210万吨,同比增长2%。中油独山子—兰州成品油管道和鄯善—兰州原油输送管道已建成,长庆和玉门油田产能建设等在建项目进展顺利。
4、可再生能源。新增风电装机11万千瓦,全省风力发电总装机达到16万千瓦。开工建设安西风电场特许权招标项目和玉门低窝铺风电场、玉门三十里井子风电场三期工程,其中低窝铺和三十里井子风电场三期工程年底已建成投运;完成全省第一批5万千瓦风电特许权招标试点项目安西大梁和向阳、玉门三十里井子风电场四期工程的招标工作,正在开展项目报批及施工准备工作;完成玉门昌马20万千瓦风电场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申请列入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
(二)加强能源规划管理工作,确保能源工业有序发展
为保持能源工业合理布局,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引导全省能源工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科学发展观和创建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经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能源需求预测,编制完成了《甘肃省“十一五”能源工业发展规划》,并报省政府审查通过印发执行。同时,按照国家对风电场规划建设的有关技术规定,编制完成了全省风能资源评价、风电场选址、风电场工程规划报告,规划了18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并初步确定了“十一五”期间我省风电场址和开发序次;组织完成了白龙江干流沙川坝—苗家坝河段、湟水河下游河段及白水江流域水电开发调整规划,正在开展黄河黑山峡及玛曲河段水电开发规划优化调整工作;组织完成了兰州周边城镇天然气利用规划。
(三)超前谋划,做好重大项目储备工作
加大煤田地质勘探工作。组织完成正宁南部及长山子煤矿详查、宁县南普查、红沙岗南及大柳井田勘探等工作,开展灵台南、山丹柴胡子沟、张掖平山湖普查,窑街深部、魏家地扩大区勘探。
加强电力项目储备工作。为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降低排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根据国家上大压小、实施节能降耗和热电联产工程的产业政策,重新修订了《甘肃省热电联产工程规划报告》,在兰州、天水、白银、酒泉等重点城市规划了一批热电联产项目,完成了平凉电厂二期、崇信电厂、靖远电厂一期扩建、景泰电厂、永昌电厂“以大代小”改扩建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多次向国家有关部门汇报衔接,争取国家在2008年—2010年火电建设计划中,能够给甘肃多安排一些项目和装机容量。同时,加快全省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开展白龙江苗家坝、花园、代古寺、立节、凉风壳、沙川坝,洮河安果儿、赛吾多、扭子等水电站,以及750千伏兰州东—银川东输变电工程和330千伏兰州南、兰州北等输变电工程前期工作,委托开展核电站相关前期工作。
(四)加快农村电网及无电地区通电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经过4年多的艰辛努力,全省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二期工程已经全面建成投运,并通过省级整体验收。通过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的实施,使全省农村供配电网络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完善,供电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同时进一步深化农电体制改革,理顺了管理渠道,消除乱加价、乱收费、乱摊派行为,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有效地减轻了农民用电负担。同时,为了进一步解决我省农网发展中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和无电地区通电问题,改善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开展了2006年农村电网完善工程建设,启动了全省无电地区通电试点工程,为2007年底前基本解决全省电网延伸无电地区通电问题,加快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及时掌握政策信息,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
为了保证“十一五”期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要,积极向国家发展改革委衔接汇报,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2006年,全省能源项目共争取到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2.49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我省能源项目建设和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其中:煤矿安全改造0.56亿元,煤矿地质勘探0.05亿元,窑街、天祝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1.17亿元,中西部农网完善0.5亿元,无电地区电力建设0.2亿元。
(六)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协作配合,较好地解决了能源工业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
1、提出电价调整建议。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我省电价调整加价1.79分/千瓦时的标准,省发展改革委多次会同省物价、省经委、省电力公司等部门分析研究、测算电价调整对全省影响,并提出了符合省情的电价调整加价0.99分/千瓦时的政策建议,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认可,使我省电价调价额每年减少约4亿元,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电价调整对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还解决了我省小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问题。
2、农灌电量实行基数管理。针对我省农灌电价偏低,多年来农灌电量增长较快,使工业企业负担不断加剧,同时造成地下水过度开采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我委会同有关部门对全省农业排灌电价改革进行了调研,形成了专题报告,提出了以基数管理为核心的全省农业排灌电价改革措施,并得到省政府认可,初步解决了农灌电量持续增长、工业企业负担加重的局面,有利地促进全省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3、开展发电权交易和购售电联动试点工作。省发展改革委和省经委积极探索节能降耗、污染物减排的措施,成功在甘谷电厂和平凉电厂开展了发电权交易试点工作,使大容量、高参数的机组多发电,煤耗高、污染大的小机组少发电。同时,大力开拓电力市场,积极开展购售电联动试点工作,使全省用电量约70亿千瓦时的高耗能企业在产品价格较低的情况下能正常生产,有利地促进了高耗能行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平稳过度。
4、开展兰州市冬季采暖问题研究。针对兰州市大气污染日益严峻的现状,对兰州市的冬季采暖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对地源热泵、电锅炉采暖、低温核供热等多元化采暖方式进行调研、论证,在听取了部分专家和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力发展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为主,以大型区域锅炉房集中供热为辅,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供热的多元化供热思路。
5、开展全省煤矿生产能力复核工作。为依法加强和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煤炭安监局等部门及相关专家成立了全省煤矿生产能力复核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国家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对全省402处煤矿生产能力进行了复核,核定全省煤矿生产能力为4966万吨,较原设计能力增加1279万吨,为规范煤矿生产行为,促进安全生产,合理开发利用煤矿资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七)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
为使更多的投资商了解能源项目审批、核准程序,积极参与我省能源项目建设,根据国家投资体制改革有关规定,省发展改革委出台了《甘肃省水电建设项目核准或转报办事指南》、《甘肃省煤炭建设项目核准或转报办事指南》和《甘肃省天然气接收站气化站建设项目核准指南》,进一步提高了办事便利程度和效率。同时,为简化项目核准程序,加快项目开发建设步伐,积极向国家发展改革委衔接汇报,并受委托核准了国家规划矿区内的八个煤炭项目和省内主要河流上的部分水电站项目。
二、2007年能源工作重点与主要措施
(一)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和前期工作
1、煤炭。继续抓好红沙岗一号井、花草滩矿井及东峡煤矿改扩建等在建项目建设步伐,开工建设天祝三号井改扩建、新安煤矿、大柳矿井及选煤厂、陈家沟煤矿选煤厂,加快王家山煤矿、宝积山煤矿改扩建等工程前期,力争早日开工建设;继续做好采煤沉陷区治理和煤矿安全改造工程建设,基本完成重点煤矿企业瓦斯治理任务,建立全省煤矿瓦斯治理监测体系;加大煤炭地质勘探工作力度,加快灵台煤田开发前期工作,完成正宁南部煤矿采矿权招拍挂工作,尽快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
2、电力。建成华亭煤矸石电厂、甘谷电厂“以大代小”等工程,开工建设西固热电厂“以大代小”改扩建和兰州第二热电厂扩建等工程,继续开展平凉电厂二期、崇信电厂、靖远一期扩建、景泰电厂及酒泉、白银、武威、天水等一批热电联产项目,以及嘉酒煤电基地发电项目等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下达2008年以后我省火电项目开工计划,力争有部分开展前期的电源项目开工建设。积极发展水电,加快中小水电建设步伐,抓好黄河炳灵、柴家峡、乌金峡等水电站项目及黑河、白龙江、白水江等流域一批水电项目建设,推进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规划调整工作,力争早日通过国家批准并开工建设。
建成330千伏瓜州输变电、黑河输变电、洛大输变电和西大滩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750千伏兰州东-平凉-乾县、西宁-永登-白银,330千伏兰州南、武都输变电和九甸峡、炳灵送出工程等电网项目;抓紧实施全省农网完善和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确保到年底基本建成。继续抓紧实施全省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力争年底前完成全省大电网延伸范围内户通电工程。
3、石油天然气。加快兰州—郑州成品油管道(甘肃段)、兰州至成都原油管道(甘肃段)和兰州—银川天然气管道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做好兰州、武威、白银、天水、庆阳等重点城市天然气综合利用规划。
4、可再生能源。开工建设玉门三十里井子四期、安西大梁和向阳风电场,力争年底建成投运。完成全省第二批风电特许权招标试点项目景泰兴泉和捡财塘两个5万千瓦以下风电场的招标工作并开工建设;争取将玉门昌马风电场一期工程20万千瓦列为国家风电特许权项目开工建设;加强全省规划风电场测风等前期工作,为完成“十一五”风电规划目标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市场换技术”等合作方式,加快我省风电设备产业化发展,努力提升我省风电设备的制造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推动我省机械制造、发电设备等基础装备制造工业的发展。
(二)继续做好各专项规划工作
按照国家优先利用国外资源的能源战略,充分利用蒙古国煤炭资源,加快嘉酒煤电基地规划工作。同时,紧紧抓住国家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展生物质能资源评价、开发利用规划工作的有利时机,抓紧做好全省生物质能资源评价、开发利用规划等前期工作,为全省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三)加强节能降耗工作
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加强节能降耗宣传工作,强化全社会的节能意识,实施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加快能耗高、效率低、污染大的小火电机组的关停力度,确保“十一五”期间全省小火电机组关停总容量达到77.5万千瓦。
(四)抓好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和落实工作
在做好项目协调服务工作的同时,加强项目建设和前期工作的管理力度。煤炭项目,要安排专项检查,督促项目业主如期完成煤矿安全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电力项目要落实农网完善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规模和资金使用情况,确保工程建设健康有序开展。